《中醫詞典》解釋「溫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氣
在中醫理論中,「溫氣」一詞具有多重涵義,其概念與人體的陰陽平衡、氣血運行以及外感邪氣密切相關。以下從經典文獻與中醫理論兩方面詳述其內涵。
一、經典文獻中的「溫氣」
1. 指陽氣
《素問·調經論》曰:「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此處「溫氣」意指人體的陽氣,即維持生命活動的溫煦之氣。陽氣具有推動、溫養、防禦等功能,若寒邪積滯於體內,阻遏氣機,則陽氣受損,溫煦之力減弱,進而導致寒凝氣滯之證,表現為畏寒、四肢不溫、胸悶氣短等。
2. 指邪熱之氣
《素問·至真要大論》言:「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此處「溫氣」指火熱之邪,屬外感六淫之一。當火邪偏勝時,易導致體內熱氣熾盛,出現發熱、口乾、煩躁、舌紅等熱象。此類「溫氣」與外感溫病相關,如春溫、暑溫等,其特性為熱性炎上,易耗傷津液。
二、中醫理論中的「溫氣」
1. 生理性溫氣
人體的生理性溫氣,主要指陽氣的溫煦作用。陽氣源於先天之精與後天水穀之氣,其功能包括:
- 溫養臟腑:五臟六腑依賴陽氣的推動與溫煦以維持正常功能。
- 溫通經脈:陽氣推動氣血運行,使經絡通暢,避免寒凝瘀阻。
- 防禦外邪:衛氣為陽氣之一部分,具有固護肌表、抵禦外邪的作用。
若陽氣不足(即溫氣虛衰),可表現為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脈沉遲等虛寒之證。
2. 病理性溫氣
病理性溫氣多指外感或內生的熱邪,其特性與致病特點如下:
- 外感溫邪:如風溫、春溫等,其邪氣多從口鼻或皮毛侵入,初起可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等表熱證。
- 內生火熱:因情志化火、飲食辛辣或陰虛內熱而生,表現為面赤、口瘡、尿赤等實火或虛火證候。
此類溫氣若無適當調治,可能進一步化燥傷陰,甚則深入營血,引發神昏、斑疹等重症。
三、與「溫氣」相關的中醫治法
針對不同性質的溫氣,中醫採用相應的治療原則:
- 溫陽散寒:若因陽氣不足導致溫氣衰弱,治以溫補陽氣,如四逆湯、附子理中湯等。
- 清熱瀉火:若因火邪偏勝導致溫氣過盛,治以清熱解毒,如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等。
- 調和陰陽:在溫病治療中,注重清熱與養陰並舉,如青蒿鱉甲湯、清營湯等。
「溫氣」在中醫學中的概念,既包含生理性的陽氣功能,亦涉及病理性的熱邪性質,其辨證與治療均需結合臨床具體表現,以達陰陽平衡、氣血調和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