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熱之中醫詳解
一、病因屬性
溫熱,在中醫理論中既可指致病外邪,亦可為病症總稱。其病因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 外邪性質:指「溫邪」與「熱邪」。傳統認為,邪氣較輕、病程漸進者為「溫」,邪氣熾盛、發病急驟者為「熱」;冬季至春季多發者屬溫,夏季暑氣所化者屬熱。
- 病症範疇:如清代《溫熱經緯》一書,將溫熱作為外感熱病之統稱,涵蓋風溫、春溫等多種熱性疾患。
- 病機分類:單一熱邪致病、不夾濕者稱「溫熱」(如風溫、溫燥);若熱邪與濕邪相兼,則歸為「濕熱」(如暑溫、濕溫)。
二、病機與證候特徵
溫熱邪氣屬陽邪,其性燔灼升散,易傷津耗氣,並多從口鼻或肌表侵襲人體。其致病特點如下:
- 衛氣營血傳變:溫病學派主張溫熱病邪沿衛、氣、營、血四層次傳變。初起邪在「衛分」,見發熱、微惡風寒、口渴;發展至「氣分」則高熱、煩渴、汗出;若深入「營血分」,可現神昏、斑疹、動血等重症。
- 三焦辨證體系:上焦病變多涉肺與心包,中焦以脾胃為主,下焦則累及肝腎,溫熱邪氣亦循此三焦途徑蔓延。
三、臨床常見溫熱病證
- 風溫:風熱合邪,初起肺衛受襲,症見咳嗽、咽痛、痰黃。
- 春溫:伏寒化熱,發於春季,起病即見高熱、頭痛、舌紅。
- 溫燥:秋令燥熱傷肺,乾咳無痰、鼻燥咽乾,屬溫熱燥化之證。
四、與濕熱之鑒別
溫熱與濕熱雖同屬熱病,然濕熱夾雜黏滯之濕邪,病症多見身熱不揚、胸悶脘痞、苔膩;溫熱則以灼熱、口乾、舌紅少津為標誌,二者治法迥異,如溫熱主清熱解毒,濕熱須清熱化濕並行。
五、典籍論述
《黃帝內經》提出「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為溫病伏邪理論之濫觴;清代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更系統闡述衛氣營血辨證,奠定溫熱病治療綱領。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