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熱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熱病

溫熱病為中醫學重要病名,泛指因外在溫熱邪氣侵襲,或體內陽熱偏盛所導致的一類疾病,其特徵以發熱、津傷為主,並可隨邪氣性質、季節變化及人體狀態而呈現不同證候。在經典醫籍中,溫熱病常與「溫病」「熱病」相互關聯,或依熱邪輕重、發病時令加以區分。

1. 源流與定義

清代醫家吳鞠通於《溫病條辨》言:「溫熱者,春末夏初,陽氣弛張,溫盛為熱也。」指出溫熱病多發於春夏之交,此時自然界陽氣升發,氣候由溫轉熱,人體易感溫熱之邪。《類證活人書》進一步闡釋:「因春溫氣而變,名曰溫病;因夏熱氣而變,名曰熱病。」說明溫病與熱病雖同屬溫熱範疇,但可依季節特性分論——春溫輕而夏熱重,故有「溫」「熱」二名之別。

另有醫家認為,溫熱病專指溫病中熱象顯著者,如王孟英《溫熱經緯》所述,溫熱病初期雖見發熱口渴,然邪熱傳變迅疾,易入營血,並可兼夾濕邪,形成濕溫等複雜證型。

2. 病因病機

溫熱病之成,多因:

  • 外感溫熱邪氣:風熱、暑熱、燥熱等時令邪氣由口鼻或皮毛侵入,首犯肺衛。
  • 伏邪內發:素體陰虛陽亢,或內有鬱熱,遇春陽升動或夏暑逼蒸,從內而發。
  • 正虛邪乘:勞倦、飲食不節耗傷正氣,溫熱之邪趁虛內陷。

其病機核心為「熱盛傷津」,邪熱由表入裡,可依衛氣營血或三焦辨證傳變。初期邪在肺衛,見發熱、微惡寒、口渴;若熱入氣分,則壯熱煩渴、汗多脈洪;深入營血時,可見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若熱極生風,可致痙厥抽搐。

3. 證候分型與特點

溫熱病涵蓋多種證型,主要分為:

  • 風溫:風熱襲表,肺衛失宣,症見發熱、咳嗽、舌邊尖紅。
  • 春溫:伏熱內發,起病即見高熱煩渴,或兼表證。
  • 暑溫:夏月感暑熱,多挾濕邪,見壯熱、汗多、胸悶脘痞。
  • 濕溫:濕與熱結,纏綿難解,症見身熱不揚、脘痞苔膩。

此外,若溫熱之邪化火成毒,可發為「溫毒」,見頭面腫痛、咽喉潰爛等局部熱毒症狀。

4. 與傷寒之別

溫熱病與傷寒同屬外感病,然傷寒為寒邪所傷,初起惡寒重、口不渴、脈浮緊;溫熱病因溫熱為患,初起即熱象明顯,惡寒輕而短暫,口渴脈數,兩者治法迥異。

5. 歷代醫家論述

除《溫病條辨》外,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提出「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辨證綱領,並強調「透熱轉氣」之治則;薛生白《濕熱病篇》則詳述濕熱合邪之證治,豐富溫熱病理論體系。

綜觀之,溫熱病為中醫外感熱病之重要類別,其理論與治法深刻體現中醫「辨證求因」「因時制宜」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