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熱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熱痙

基本概念
溫熱痙為中醫病證名,首載於《溫病條辨》,屬小兒痙病範疇。此證因外感溫熱病邪,邪熱熾盛,內灼津液,外擾經絡,導致筋脈失養而發痙。其特點為發病急驟,熱象顯著,多見於小兒,然成人亦可罹患。

病因病機

  1. 溫熱病邪侵襲:風溫、春溫等溫熱之邪由口鼻或肌表侵入,蘊結氣分,熱極生風。
  2. 津傷筋急:熱邪耗傷陰津,筋脈失於濡潤,拘急抽搐。
  3. 熱陷營血:若邪熱深入營血,可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兼見出血之症。

臨床表現

  • 主症:高熱(壯熱)、煩渴引飲、大汗淋漓、神昏譫語、四肢抽搐、角弓反張。
  • 兼症:面赤唇焦、口齒乾燥無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結。
  • 危重徵象:若熱入營血,可見齒齦出血、鼻衄、皮膚斑疹,舌質絳紅,脈洪數或細數。

辨證分型

  1. 氣分熱盛證

    • 症見高熱煩渴、汗多、抽搐陣作,舌紅苔黃,脈洪大。
    • 治法:清熱瀉火,息風止痙。
    • 代表方劑:白虎湯加減(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佐以全蠍、蜈蚣等蟲類藥通絡止痙。
  2. 熱入營血證

    • 症見身熱夜甚、神昏肢痙、皮膚斑疹或出血,舌絳少苔,脈細數。
    • 治法:清營涼血,化瘀止痙。
    • 代表方劑:犀角地黃湯(水牛角代替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或清瘟敗毒飲(石膏、黃連、黃芩、梔子等),必要時可配伍羚羊角、鉤藤增強涼肝息風之效。

治療要點

  • 急則治標:痙厥發作時,針刺人中、合谷、太沖等穴以開竅醒神。
  • 標本兼顧:清熱同時須顧護陰液,如玄參、麥冬等滋陰之品可隨證加入。
  • 用藥禁忌:辛溫發散之品(如麻黃、桂枝)需慎用,以免助熱傷津。

相關古籍論述

  • 《溫病條辨·痙病篇》強調:「溫熱痙,乃熱邪塞竅,津液消亡,筋脈失養而攣急。」指出涼瀉熱邪為治療核心。
  • 《幼幼集成》提及小兒「肝常有餘」,熱邪易引動肝風,故鎮肝息風法常與清熱並用。

現代應用
此證可見於現代醫學之「高熱驚厥」、「病毒性腦炎」等疾病,中醫辨治時需結合衛氣營血辨證,區分邪熱淺深,靈活運用透熱轉氣、涼血散血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