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腎利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腎利水
溫腎利水為中醫治法之一,主用於治療因腎陽虛衰所致之水腫證候。腎陽為人體「先天之本」,主司氣化與水液代謝,若腎陽不足,則氣化無力,水濕停聚,泛溢肌膚,遂成水腫。
病機與證候
腎陽虛水腫之成因,係因腎陽虧虛,命門火衰,難以溫煦脾陽,亦無力推動三焦氣化,致使水液代謝失常。其主要臨床表現包括:
- 四肢浮腫:以下肢為甚,按之凹陷不起,晨輕暮重。
- 面色蒼白或黧黑:因陽虛氣血失於溫運,面部失榮。
- 腰部酸冷:腰為腎之府,腎陽不足則腰脊失溫,常見畏寒、喜按。
- 小便不利:尿量減少,或夜尿頻多而清長,屬腎陽不固。
- 舌脈特徵: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脈象沉細遲弱,尤以尺脈為甚。
治法與方藥
溫腎利水法以「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為核心,通過強壯命門之火,恢復腎之氣化功能,使水濕得行,腫滿自消。代表方劑為 濟生腎氣丸(《濟生方》),由腎氣丸(即金匱腎氣丸)加車前子、牛膝而成,其組方特點如下:
- 附子、桂枝:溫補腎陽,助命門之火以化氣行水。
- 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滋養腎陰,寓「陰中求陽」之理,防燥熱傷陰。
- 茯苓、澤瀉、車前子:滲濕利水,引濕濁從小便而出。
- 牛膝:補肝腎而引藥下行,增強利水消腫之效。
其他常用加減法:若兼脾陽虛者,可合 實脾飲;若水濕氾濫、腫勢劇者,酌加 五苓散 或 真武湯 以增強溫陽利水之力;若腎虛兼血瘀,則佐 益母草、澤蘭 等活血利水之品。
理論基礎
此治法深植於中醫「陽主氣化」與「腎主水」之理論。《素問·逆調論》云:「腎者水臟,主津液。」腎陽為周身陽氣之根,能蒸騰水液,上輸於肺,布散全身,廢液下歸膀胱。若腎陽式微,則水液停聚,如《醫宗必讀》所言:「水腫之病,其本在腎。」故溫腎即所以治水,非單純攻逐利水可比。
臨床應用
此法治療之水腫,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心源性水腫等屬腎陽虛證者。然辨證時需注意與 脾陽虛水腫(以脘腹脹滿、大便溏為主)及 肺氣不宣水腫(兼見咳喘、胸悶)相鑑別,方能精準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