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水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水臟

「溫水臟」為中醫治療術語,意指透過溫熱性質的藥物或療法,調理腎臟(水臟)虛寒之證。中醫理論中,腎為水臟,主藏精、主水液代謝,且內寄命門之火,為人身陰陽之根本。若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易見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或水濕停聚而成水腫等症。此時需以「溫水臟」之法,助腎陽復振,恢復其氣化功能。

理論基礎

  1. 腎為水臟
    中醫五行學說中,腎屬水,主司人體水液代謝,並與膀胱相表裡。《素問・逆調論》云:「腎者水臟,主津液。」腎陽(命門之火)為水液氣化的動力,若陽虛則水液不化,易致水濕氾濫。
  2. 腎陽虛衰
    腎陽又稱「元陽」、「真火」,具有溫煦全身、推動氣血運行之功。腎陽虛時,陰寒內盛,需以溫補腎陽之品,如附子、肉桂、巴戟天、淫羊藿等,以「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內經》)。

常見治法

  1. 藥物療法

    • 溫腎助陽:以甘溫辛熱之品溫補命門,如右歸丸、腎氣丸等方劑,適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
    • 溫陽利水:若腎虛兼水濕停滯,則配伍利水滲濕藥,如真武湯(附子、茯苓、白朮等),溫腎陽而化水飲。
  2. 外治法

    • 艾灸關元、命門等穴,或督脈鋪灸,以助陽氣升發。
    • 藥熨或熱敷腰部,藉溫熱之氣直達腎腑。

相關概念辨析

  • 溫腎:與「溫水臟」同義,強調通過溫補腎陽以改善虛寒證候。
  • 補火生土:腎陽虛衰可影響脾陽,致脾腎兩虛,此時溫水臟亦能助脾運化,體現「火能生土」之理。

「溫水臟」之法,緊扣中醫「辨證論治」核心,臨床需結合具體證候,調整溫補之力與配伍,以達陰平陽秘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