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胃建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胃建中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溫法範疇,專用於調治胃氣虛寒之證。其核心在於溫補中焦陽氣,恢復脾胃運化機能,尤重「建中」之理,即透過調和陰陽、補益氣血以重建中焦樞紐之功。
證候特徵
胃氣虛寒者,多因脾胃陽氣不足、寒從內生,或外寒直中中焦所致。臨床常見:
- 胃脘隱痛:綿綿作痛,得溫則舒,按壓可緩解。
- 飲食相關症狀:得食痛減,食後易吐清稀涎沫,甚則朝食暮吐。
- 虛寒徵象:面色㿠白無華,四肢不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 舌脈表現:舌質淡白,苔白滑,脈沉細或遲弱。
治法與方藥
溫胃建中法強調「溫補並行」,以甘溫之品益氣健脾,佐辛熱藥物驅散內寒。代表方劑如:
-
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
- 由小建中湯加黃芪而成,主調「陰陽兩虛」兼氣弱之證。
- 方中飴糖(麥芽糖)甘溫補虛,配伍桂枝、生薑溫通陽氣;芍藥斂陰和營,黃芪益氣升陽,共奏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效。
-
理中湯(《傷寒論》)
- 若寒象較甚,可選此方,以乾薑溫中散寒,白朮健脾燥濕,人參、炙甘草補益中氣。
理論延伸
- 「建中」深義: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建中法不僅治胃,更透過調補脾胃以資气血生化之源,間接影響五臟功能。
- 與「溫脾」區別:溫胃建中專注於「胃腑虛寒」,若兼見脾陽不振(如腹瀉明顯),則需合併溫脾法,如附子理中湯。
- 經絡聯繫: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胃脘部,虛寒時可配合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強化溫通之效。
此治法體現中醫「治病求本」思想,既祛寒邪,亦補正氣,適用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屬虛寒型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