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下,乃中醫下法之一,專用於臟腑寒冷積滯之證。其核心在於結合溫熱藥性與瀉下之力,既可袪除內在寒邪,又能通導積滯,適用於寒實互結、阻遏氣機之病候。

病理基礎

寒性凝滯,易使氣血運行不暢。若寒邪與實積相搏,結於腸胃或胸脅,可致陽氣不伸、腑氣不通。臨床常見症狀如:

  • 腹部脹滿而按之堅實,便秘或便出不暢,
  • 手足逆冷,甚則暴厥口噤,
  • 舌苔白膩,脈象多見沈弦或沈遲,反映寒凝氣滯之象。

此類病機需區別於單純熱結便秘(如承氣湯證),或陽虛冷秘(如半硫丸證),而是寒邪與實積並存,非溫不通,非下不除。

用藥特點

溫下法之組方,常以兩類藥物配伍:

  1. 溫里散寒藥:如附子、乾薑、細辛,辛熱走竄,破除寒凝;
  2. 瀉下通腑藥:如大黃、巴豆霜,攻逐積滯。

代表方劑

  • 三物備急丸(《金匱要略》)
    以巴豆霜為主,配大黃、乾薑,峻下寒積,適用於寒實猝然腹痛、大便不通、面青氣急之危急證。巴豆辛熱有毒,力猛效捷,專攻沉寒痼冷之結。
  • 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以大黃配伍附子、細辛,溫陽散寒與瀉下並行,主治脅下偏痛、發熱、脈緊弦之寒實內結證。此方體現「去性存用」之理,以大黃瀉下之力,佐附子制其寒性,共成溫通之功。
  • 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更重溫補,以附子、乾薑配人參、甘草,佐大黃攻積,適用於寒積兼脾陽不足,症見久利赤白、腹中冷痛者。

與其他下法之異同

  • 寒下法(如大承氣湯):針對熱結便秘,苦寒瀉下;
  • 潤下法(如麻子仁丸):適用於津虧燥結;
  • 溫下法則獨具溫散寒邪與瀉下雙重作用,關鍵在辨明「寒實」病機,即《傷寒論》所謂「留飲冷積,非溫藥不能開」。

溫下法體現中醫「寒者熱之」「實者瀉之」的治療原則,透過溫熱與瀉下的協同,化解寒實交阻之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