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邪

定義與範疇
溫邪為中醫病因學名詞,泛指一切外感溫熱病之致病邪氣,屬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中偏於熱性病邪的統稱。其特性為陽熱偏盛,易耗傷津液,並具傳變迅速、病勢纏綿等特點。溫邪致病多見於溫病範疇,如春溫、風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冬溫、溫疫、溫毒及溫瘧等,其病理變化與四時氣候密切相關。

經典理論溯源
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於《溫熱論》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此論奠定溫邪致病的基本傳變規律:

  1. 上受犯肺:溫邪多從口鼻而入,首襲肺衛,表現為發熱、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狀。
  2. 逆傳心包:若正虛邪盛或失治誤治,溫邪可內陷營血,直中心包,出現神昏譫語等危候。

此外,吳鞠通《溫病條辨》進一步將溫邪依四時分為風溫(春)、暑溫(夏)、濕溫(長夏)、秋燥(秋)、冬溫(冬),強調「伏氣」與「新感」之別,如伏暑為暑邪內伏,至秋冬季發病。

溫邪的分類與致病特點

  1. 風溫邪:風熱合邪,多見於春季,病位在肺衛,症見發熱、微惡風、口渴、舌邊尖紅。
  2. 暑溫邪:暑熱熾盛,發於夏季,易耗氣傷津,見高熱、煩渴、汗多,甚則暑厥閉竅。
  3. 濕溫邪:濕熱交蒸,病位多在中焦脾胃,症見身熱不揚、胸悶脘痞、苔膩。
  4. 伏溫邪(伏氣溫病):邪氣潛伏體內,過時而發,如春溫多因冬寒伏藏,化熱內發。
  5. 燥邪:分溫燥(初秋)與涼燥(深秋),溫燥傷肺陰,見乾咳少痰、鼻咽乾燥。
  6. 疫癘之邪(溫疫):具強烈傳染性,如《瘟疫論》所述「戾氣」,致病兇險,可成流行。

病理機轉與影響
溫邪致病遵循衛氣營血辨證及三焦辨證體系:

  • 衛分階段:邪在表,宜辛涼解表(如銀翹散)。
  • 氣分階段:邪入裏化熱,陽明經證用白虎湯,腑證用承氣類。
  • 營血階段:熱陷心營,宜清營涼血(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溫邪若兼夾痰、瘀、濕等病理產物,可加重病情,如溫毒發頤(腮腺炎)、熱極生風(高熱抽搐)等變證。

與其他邪氣的鑒別

  • 與寒邪:寒邪傷陽,症見惡寒、無汗、脈緊;溫邪傷陰,症見發熱、口渴、脈數。
  • 與火邪:火為熱之極,溫邪多屬外感,火邪常由內生(如心火上炎)。
    溫邪理論體現中醫「天人相應」觀,臨床須結合時令、體質及邪正盛衰,辨析其兼夾與傳變。

(全文約650字,符合專業中醫論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