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邪上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邪上受,乃中醫溫病學重要病機概念,首見於清代葉天士《外感溫熱篇》開篇:「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此語揭示外感溫熱病邪的特異傳變途徑與初始病位,成為溫病辨證體系的核心理論之一。

【邪氣特性與侵襲途徑】 溫邪為陽熱之邪,其性輕揚上浮,具升散透發之勢。不同於傷寒邪從皮毛而入,溫邪多經口鼻清竅內犯,此因「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靈樞·脈度》),而肺為華蓋,居於上焦,故溫熱邪氣首犯肺衛。此現象亦符合《黃帝內經》「清陽出上竅」之生理特性,邪隨氣竅而入,上先受之。

【病位演變與證候特點】 病邪初客肺衛時,可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鼻塞、咳嗽口渴、舌邊尖紅、脈浮數等衛分證。若邪壅肺絡,則見咳喘痰黃;熱灼津傷則口乾咽燥。此階段若失治,病邪可呈兩途發展:或順傳陽明氣分,見壯熱煩渴、大汗脈洪;或逆傳心包營分,現神昏譫語、舌絳脈數,此即葉氏所謂「逆傳心包」之險證。

【與相關概念的鑒別】

  1. 與「傷寒由表入裏」相異:傷寒邪從太陽膀胱經始,循六經傳變;溫邪則自上焦肺系始,按衛氣營血次第傳變。
  2. 與「濕邪瀰漫三焦」不同:濕溫病邪多自口鼻而入後瀰漫三焦,而溫邪具有明顯的上受特性。

【理論淵源與發展】 此說本於《內經》「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經吳鞠通《溫病條辨》發展為三焦辨證體系,提出「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後世醫家更發現,某些疫癘之氣(如風熱時毒)亦可從口鼻直入募原,形成「溫邪上受,直犯膜原」之變局。

【現代臨床應用】 在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疾病中,常見溫邪上受之病機。若見咽痛充血先於全身症狀、影像學顯示上呼吸道病變早於下呼吸道等表現,均可視為此病機的現代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