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血
溫血為中醫治療血分寒證之重要治法,主要針對因陽虛寒凝或氣血虧虛所致之血行不暢、經脈失溫等證候。其核心作用在於透過溫熱藥性,提振陽氣、散寒通脈,以恢復血液之溫煦與運行功能。根據病機與臨床表現差異,可分為以下兩種辨證施治方向:
1. 溫補血分
適用於氣血兩虛兼有寒象者,常見面色蒼白、唇爪淡白無華、舌質淡胖、脈虛細無力等症候。此類患者多因久病耗傷或脾腎陽虛,導致血失溫養,見於虛寒性出血(如崩漏、吐血)或慢性貧血。
- 代表方劑:十全大補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熟地、白芍、黃耆、肉桂)。方中四物湯補血和血,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佐以黃耆、肉桂溫陽化氣,共奏「氣血雙補、溫通血脈」之效。
- 配伍精要:若兼見心悸失眠,可加龍眼肉、酸棗仁以養血安神;若中焦虛寒明顯,可加炮薑、吳茱萸以增強溫中攝血之力。
2. 溫化祛瘀
主治寒凝血瘀之證,因寒邪客於胞宮、經脈,導致血行澀滯,症見月經後期、經色紫暗夾血塊、痛經遇熱則減,或見舌邊紫斑、脈沉澀。此類證候強調「溫通」與「化瘀」並行,破除陰寒凝滯之病理產物。
- 經典用藥:
- 當歸:辛溫走竄,既補血活血,又能散內寒,為婦科血寒證要藥。
- 桂枝:溫經通陽,尤善驅散經脈之寒,促進血行。
- 川芎:活血行氣,與當歸配伍增強「血中氣藥」之效。
- 牡丹皮:性微寒,可反佐溫藥之燥性,兼清鬱熱,防瘀久化熱。
- 方劑舉例:溫經湯(《金匱要略》)以吳茱萸、桂枝、當歸為君,佐以丹皮、芍藥,適用於衝任虛寒夾瘀之月經不調;少腹逐瘀湯則側重於小腹冷痛頑固者。
理論延伸
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溫血法實為「寒者熱之」原則的具體體現。其用藥須兼顧「溫」與「行」:
- 陽虛為主者,重用肉桂、附子等溫補命火之品;
- 寒凝甚者,配伍細辛、艾葉等辛溫散寒藥;
- 兼氣滯者,加香附、烏藥以理氣助血行。
此法不僅應用於婦科疾病,亦可見於寒性痹痛(如當歸四逆湯證)、陰疽流注(如陽和湯證)等範疇,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辨證思維。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