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陽
定義與概念
溫陽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溫法」範疇,指通過藥物或療法溫通人體陽氣,以調節陰陽失衡的治法。中醫認為「陽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具有溫煦、推動、防禦與固攝作用。若陽氣虛衰,可導致臟腑功能低下、代謝減緩、寒證叢生,此時需以溫陽之法振奮陽氣,恢復生理機能。
核心理論基礎
- 陰陽學說:
中醫視陽氣為「一身之氣」的溫熱部分,主司功能活動。《黃帝內經》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溫陽即是通過補益、激發陽氣,以消弭陰寒內盛或陽虛不運的病理狀態。 - 臟腑辨證:
- 腎陽虛:命門火衰,常見畏寒肢冷、腰膝痠軟、夜尿頻多,治法如「溫腎助陽」,方選右歸丸。
- 脾陽虛:運化無力,見食少腹脹、便溏肢冷,需「溫中健脾」,方如附子理中湯。
- 心陽虛:胸痹怔忡、冷汗脈微,當「回陽救逆」,代表方為四逆湯。
臨床應用與治法
-
回陽救逆:
針對亡陽危證(如大汗肢冷、脈微欲絕),急投大辛大熱之品(附子、乾薑)以挽回浮越之陽氣,經典方劑為通脈四逆湯。 - 溫中祛寒:
適用於中焦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清涎),以吳茱萸、肉桂等溫散裏寒,如小建中湯加減。 - 溫經散寒:
針對寒凝血瘀之痛經、痹證,以艾葉、桂枝溫通經脈,方如當歸四逆湯。
常用藥物
- 附子:大熱,通行十二經,補火助陽。
- 肉桂:引火歸元,溫補下焦。
- 乾薑:守而不走,專溫脾肺之陽。
與其他治法的區別
- 溫陽 vs. 補氣:前者側重溫熱藥提振陽氣,後者如人參、黃耆以補益元氣為主。
- 溫陽 vs. 補火:補火特指補命門真火(如巴戟天、淫羊藿),溫陽範疇更廣。
總結
溫陽法體現中醫「治寒以熱」的核心思想,需結合臟腑辨證精準施治,臨床配伍時常佐以滋陰藥(如熟地黃)以防燥熱傷陰,達成「陰中求陽」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