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養
概念界定
溫養乃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屬補法範疇,指運用溫性藥物以滋養人體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法專為臟腑虛弱而偏於陽虛之證候所設,通過藥物之溫煦特性,激發臟腑生理功能,促進氣血生化,達到扶正祛邪之效。明代醫家張景岳於《景岳全書》中有「溫補即以溫養」之論,強調其對陽虛體質的調理作用。
理論基礎
溫養治法深植於中醫陰陽學說與臟腑理論之中:
- 陰陽理論:溫養針對「陽氣不足」之病理狀態,《黃帝內經》言「陽氣者,若天與日」,陽虛則溫煦功能失職
- 氣化理論:依循「少火生氣」原則,溫和藥性可激發三焦氣化,促進精微物質轉化為正氣
- 五行生剋:尤重脾腎二臟,脾陽得溫則運化有權,腎陽得暖則命門火旺,如《醫宗金鑒》所載「補火生土」之法
臨床應用
代表方劑選介
-
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 功效:甘溫益氣,健脾和胃
- 機理: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為君,白朮健脾燥濕為臣,佐以茯苓滲濕健脾,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溫養中焦之效
-
右歸飲(《景岳全書》)
- 組成: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肉桂、附子、甘草
- 功效:溫補腎陽,填精養血
- 機理:以附子、肉桂溫補命門,配以熟地等滋陰之品,體現「陰中求陽」之旨
臟腑辨證應用
心陽虛證
症見心悸怔忡、胸悶氣短、面白肢冷,方用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溫通心脈
脾陽虛證
表現為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肢體浮腫,予理中丸溫中散寒,健脾益氣
腎陽虛證
常見腰膝冷痛、夜尿頻多、陽痿早泄,投以腎氣丸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藥物特性
溫養藥物多具以下特點:
- 性味歸經:多屬甘溫、辛溫之品,主入脾、腎二經
- 藥效機理:
- 溫陽藥如附子、肉桂,直補命門真火
- 益氣藥如黃芪、人參,善補臟腑陽氣
- 健脾藥如白朮、乾薑,長於振奮中陽
治療原則
溫養之法需遵循以下要領:
- 辨明虛損程度:輕度陽虛宜甘溫緩補,重度陽衰當峻補元陽
- 注重臟腑關聯:尤重脾腎關係,遵「補後天以養先天」之則
- 講究配伍技巧:
- 溫陽佐以滋陰,防溫燥傷陰
- 補氣兼顧理氣,免補而壅滯
- 久服需酌情佐以滲濕,防助濕生痰
清代醫家葉天士於《臨證指南醫案》中多有「溫養奇經」、「溫養督脈」等治法記載,拓展了溫養理論的應用範疇。此法不僅用於內科虛損,對於婦科月經病、外科瘡瘍久潰不斂等證,凡屬陽氣不足者,皆可隨證施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