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垂簾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垂簾膜

病證名,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指赤色翳膜自上而下延伸,遮蔽黑睛(即角膜)之病證。此名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世醫得效方》卷十六,屬外障眼病範疇,與「赤膜下垂」證候相通,後世醫家多將二者並論。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垂簾膜多因風熱邪毒外襲,或肝肺積熱上攻於目,導致血絡瘀滯,氣血失和,結為赤膜。其病位與肝、肺二臟關係密切,肝開竅於目,主藏血;肺主氣,司宣發。若肝血不足或肺氣壅滯,皆可致目絡失養或熱鬱血瘀,形成赤膜下垂之象。

臨床表現
初起可見白睛(結膜)赤脈密布,赤膜自眥部(眼瞼緣)上方逐漸向下蔓延,形如垂簾,遮蔽瞳神。患者常覺目赤澀痛、畏光流淚,若病情加重,赤膜增厚,可致視物昏矇,甚則影響視力。

辨證分型

  1. 風熱壅盛型:赤膜初起,伴目癢澀痛、胞瞼腫脹,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2. 肝肺火熾型:赤膜厚密,色深紅,兼見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脈弦數。
  3. 血瘀絡阻型:赤膜暗紅纏繞,久不消退,目珠刺痛,舌暗或有瘀斑。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涼血退翳為主,輔以疏風散邪或活血通絡。內治常選用退赤散(《審視瑤函》)加減,或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清瀉肝火;外治可配合黃連西瓜霜眼藥水點眼,或針刺攢竹、太陽等穴以泄熱明目。

古籍考據
除《世醫得效方》外,明代《證治準繩·雜病》亦提及:「赤膜下垂,自白睛貫下,如垂簾狀,蓋血分熱鬱所致」,強調血熱瘀滯為病機關鍵。清代《目經大成》進一步指出,此證若久治不癒,可轉為「血翳包睛」,提示及早調治之重要性。

垂簾膜一證,體現中醫「從整體論治目疾」之特色,結合臟腑辨證與局部症狀,為歷代醫家臨證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