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淫

定義
溫淫為中醫術語,指溫病過程中熱邪熾盛、外溢瀰漫的病理狀態。其名源自「淫」字的「過度、浸漬」之意,形容溫熱之邪氣壅滯充斥,甚或發散蒸騰的熱象。此概念首見於《靈樞·經脈》:「溫淫汗出」,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類經》進一步闡釋:「溫氣淫泆(同『溢』)則汗出」,指出熱邪亢盛可迫津外泄。

病機與特徵
溫淫屬溫病發展的極期表現,多因外感溫熱病邪(如風溫、春溫、暑溫等)未及時清解,邪熱內傳氣分或營血分,形成裡熱熾盛之證。其核心病機為「熱盛陽亢」,具體表現如下:

  1. 熱象劇烈:高熱不退、面赤煩躁、口渴引飲,甚或神昏譫語。
  2. 熱迫津泄:因熱邪蒸騰,腠理開泄而大汗淋漓,然汗出熱不解。
  3. 熱毒壅滯:若熱邪夾濕或瘀,可見黃膩苔、斑疹隱隱,或局部紅腫熱痛。

與相關證候鑑別

  • 陽明經證:同為熱盛汗出,但陽明證以「四大症」(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為特徵,病位在胃腸;溫淫則熱勢更顯瀰漫,可波及營血。
  • 陰虛火旺:雖有熱象,但屬虛熱,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與溫淫實熱有別。

治法與方藥舉隅
歷代醫家針對溫淫立「清熱透邪」為大法,根據病位深淺選方:

  • 氣分熱盛:用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直折火勢。
  • 熱入營血:以清營湯(犀角、生地、玄參等)涼血化斑。
  • 濕熱交蒸:選甘露消毒丹(滑石、黃芩、茵陳等)清熱化濕。

經典文獻延伸
《溫病條辨》強調「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若熱邪淫泆未控,可內陷生變;《傷寒論》亦警示「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凸顯溫淫大汗時需謹防津傷陽脫之險。

現代中醫應用
溫淫概念今多用於急性熱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炎)或感染性疾病中期,其「熱淫於內」的特點,與現代醫學「全身炎症反應」部分相通,然中醫更重視「給邪出路」,透過透散與清解並施調控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