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者清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者清之

「溫者清之」為中醫重要治療原則之一,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屬「熱者寒之」之具體應用。其核心在於針對溫熱性質之病證,選用清涼方藥以平衡陰陽、清除熱邪,體現中醫「以偏纠偏」的治療思想。

理論基礎

此原則根源於陰陽學説及六淫致病理論。溫熱之邪(如風溫、暑熱、火毒)侵襲人體,或體內陽氣過亢、陰液耗損,皆可導致熱性病證,表現為發熱、口渴、面赤、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此時需以清法(清熱法)為治,通過寒涼藥物清泄熱邪,恢復機體平衡。

臨床應用

「溫者清之」適用於外感溫病與內傷熱證兩大類:

  1. 外感溫熱病

    • 衛分證:見發熱微惡風寒,以辛涼解表藥如銀翹散清透表熱。
    • 氣分證:高熱煩渴,投白虎湯清泄氣分熾熱。
    • 營血分證:身熱夜甚、斑疹隱隱,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
  2. 內傷熱證

    • 臟腑實熱:如心火亢盛(口舌生瘡)用導赤散,肝火上炎(目赤頭痛)取龍膽瀉肝湯。
    • 陰虛內熱:雖以滋陰為主,亦常配伍清虛熱藥如青蒿鱉甲湯。

藥物與方劑特點

清熱藥依作用可分:

  • 清熱瀉火藥:石膏、知母,直折氣分實火。
  • 清熱解毒藥:黃連、黃芩,針對熱毒熾盛。
  • 清熱涼血藥:生地、丹皮,專治血分熱證。
  • 清虛熱藥:地骨皮、銀柴胡,善退陰分伏熱。

方劑配伍注重「清而勿伐」,避免過用寒涼損傷脾陽,常佐以護胃或透邪之品,如白虎湯中加入粳米、甘草和中。

與其他治則的關係

「溫者清之」與「寒者熱之」相對,二者構成八綱(寒熱)治療之綱領。若熱邪夾濕(如濕熱痢疾),則需結合「清熱祛濕」法;若熱盛成實(腑實證),則配合「瀉下攻積」法,體現中醫「隨證治之」的靈活性。

此原則貫穿溫病學派與傷寒學派,成為處理熱證之核心指導,亦凸顯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診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