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針,又稱溫針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一種特殊技法,結合針刺與艾灸之效,於臨床應用已逾千年。《針灸大成》載其法為:「針上套藥餅,復加艾灸」,具體操作乃在毫針刺入穴位得氣後,以艾絨裹於針尾,或以特製艾條套於針柄點燃,使熱力沿針體傳導至經絡深層。

源流與理論基礎

溫針之法首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後世醫家如明代楊繼洲進一步發展其術。其理論核心在於「溫通」二字:

  1. 借艾火助陽:艾草性辛溫,燃燒時產生透達力極強的溫熱效應,配合針刺可激發經氣運行。
  2. 針灸相須為用:針刺開啟腧穴門戶,艾熱隨針直達病所,暗合《內經》「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之旨。
  3. 調和營衛:溫熱效應能促進氣血流通,尤適《靈樞·刺節真邪》所述「脈中之血,凝而留止」之證。

操作技術細節

  1. 針具選用:多選用28-30號毫針,針體需具良好導熱性,傳統以銀針為佳。
  2. 艾絨製作:取陳年艾葉搗製成絨,捏作棗核大壯體,緊裹針尾不使脱落。
  3. 施術要領
    • 先以捻轉補瀉手法得氣
    • 艾壯距皮膚約3-5分,以患者覺溫熱而不灼痛為度
    • 每穴可灸3-7壯,視證候而定

臨床應用範疇

溫針尤擅長治療寒濕痹證與虛寒性疾病:

  1. 筋骨病症:如寒濕型腰腿痛(《針灸大成》稱為「腎俞溫針治冷痹」)、肩凝症,借熱力鬆解筋脈拘急。
  2. 脾胃虛寒:中脘、足三里施溫針,能振奮脾陽,改善腹冷泄瀉。
  3. 婦科疾患:關元、三陰交溫針可調衝任、祛胞宮寒凝,用於痛經、帶下清稀者。
  4. 頑固性面癱:地倉、頰車等穴溫針,有助驅散風寒之邪。

與其他灸法區別

  1. 不同於隔薑灸:熱力集中於針體周圍,作用層次更深透。
  2. 異於雷火針:雖同具溫通之效,但溫針保持針刺得氣基礎,兼具調氣作用。
  3. 對比電針加熱:艾火含藥性作用,符合中醫「火有拔山之力」的傳統理念。

歷代醫籍如《醫學入門》強調:「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溫針正是此治療思想的具體實踐。其獨特價值在於同時整合針刺調氣與艾灸溫陽的雙重優勢,對經絡氣血運行產生協同調控作用,體現中醫「寒者溫之」的治療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