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針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針灸

溫針灸,又稱針柄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中的一種特色技術,結合了針刺與艾灸的雙重治療效應。此法乃於毫針刺入穴位並得氣後,在針柄頂端捻裹特製艾絨,點燃施灸,使艾火之溫熱通過針體直接傳導至經穴深處,達到「針灸並用,內外兼治」的效果。

技術原理

溫針灸充分發揮《黃帝內經》「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治療思想,其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 熱力傳導:艾燃燒產生的遠紅外輻射通過金屬針體高效傳導
  • 經氣激發:針刺得氣基礎上疊加灸熱的溫煦作用
  • 藥效滲透:艾葉揮發成分隨熱力滲入經絡

操作要領

正統溫針灸操作需嚴格遵循古法:

  1. 選用26-28號毫針,刺入穴位至所需深度
  2. 取純淨陳年艾絨,手搓成棗核形艾炷(直徑約1cm)
  3. 將艾炷穩固捻裹於針柄,與皮膚保持安全距離
  4. 點燃艾炷頂端,任其緩燃至自滅
  5. 一般每次施灸3-5壯,以皮膚紅暈為度

治療特點

溫針灸具有獨特的臨床優勢:

  • 熱力深透:較之單純艾灸,熱效可達肌肉深層
  • 雙重刺激:針刺機械刺激與艾灸溫熱效應協同作用
  • 精確給熱:熱能集中作用於特定經穴,避免周邊組織燙傷

臨床應用

本法特別適合下列病證:

  • 痺證:風寒濕三氣雜至引起的關節重痛、屈伸不利
  • 寒凝證:經脈氣血運行受阻所致的局部冷痛、青紫
  • 痿證:陽氣不達導致的肌肉萎弱、肢體不溫
  • 婦科病:衝任虛寒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

作用功效

溫針灸通過「三通」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1. 溫通經脈:化解經絡中的寒濕凝滯
  2. 通行氣血:促進營衛氣血的正常運行
  3. 通調陰陽:調整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

歷代醫家認為此法能「透諸經而治百病」,尤其對於沉寒痼冷之證,往往能收針藥所不及之效。現代研究顯示,溫針灸可顯著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強細胞免疫功能,調節自主神經功能,體現了傳統中醫外治法「從外治內」的整體調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