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疹
溫疹,又名爛喉(疒丹)痧,為中醫溫病學範疇之疾,屬外感熱病之一。《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四載:「溫疹之證,西人名為猩紅熱,有毒菌傳染……」近代中醫多將其歸類於溫毒發疹疫疹,與西醫所述之猩紅熱(Scarlet Fever)相似,然中醫更重其病機與氣候、邪毒之關聯。

病因病機

溫疹之發,主因外感溫熱時毒,兼夾濕濁或疫癘之氣,由口鼻或肌表侵入。其病機可分三期:

  1. 邪犯肺衛:溫毒初襲,鬱於衛分,見發熱、咽痛、頭痛,肌膚隱現紅疹。
  2. 氣營兩燔:邪毒化火,內傳氣分、營血,症見高熱煩渴、疹色鮮紅成片、咽喉腐爛(即「爛喉」之象),舌絳起刺。
  3. 陰傷餘熱:後期熱毒耗傷陰液,膚脫屑如糠秕,低熱纏綿。

證候特點

  • 皮疹:疹色紅赤如丹,細密成片,按之褪色,多從頸胸蔓延至全身,後期脫屑。
  • 咽喉症狀:喉核腫痛甚則潰爛,稱為「爛喉(疒丹)痧」之由來。
  • 舌脈:舌質紅絳,苔黃燥或剝落,脈數或洪大。

辨證論治

中醫治溫疹,以清熱解毒、涼血透疹為主軸,依病期用方不同:

  • 初起衛分證:選用銀翹散加減,佐紫草、板藍根以透表解毒。
  • 氣營兩燔:投清瘟敗毒飲涼營清氣湯,石膏、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生地黃等清氣涼血。
  • 陰傷階段:以沙參麥冬湯青蒿鱉甲湯養陰透熱。

與其他疹病鑑別

  • 麻疹:疹出有序(耳後→頭面→四肢),有科氏斑,多無咽喉潰爛。
  • 風疹:疹色淡紅,分布稀疏,熱勢較輕。
  • 藥疹:有服藥史,疹形多樣,無傳染性。

歷史文獻補充

清代溫病學家對溫疹論述甚詳,如《疫疹一得》提及「疹出於胃,熱淫於肺」,強調熱毒熾盛與疹勢相關;《爛喉痧輯要》則載其「發於冬春,長幼相染」,反映其疫癘特性。

溫疹之辨治,體現中醫「因時制宜」之則,结合時令毒邪特質,分層透解,兼顧護陰,為溫病學中重要實證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