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垂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垂角

垂角為中醫診斷學中觀察耳部形態的重要術語,其名源於《靈樞·五閱五使》所載:「墻下無基,垂角去外。」此處「垂」指耳垂,「角」則為耳廓上緣之角狀部位。中醫認為,耳為宗脈之所聚,透過耳部形色變化可窺探臟腑氣血盛衰,垂角之形態尤與腎氣、先天稟賦密切相關。

垂角之生理與病理意義

  1. 正常形態
    健康者垂角豐潤飽滿,耳廓輪廓分明,色澤紅潤,此乃腎氣充足、經絡氣血通暢之象。耳垂厚實者,多主壽元綿長;耳角端正者,則反映先天稟賦穩固。
  2. 異常變化

    • 垂角低垂:若耳垂下墜鬆弛,耳角位置偏外(即「垂角去外」),多提示腎氣虧虛,常見於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之證。《靈樞》所言「墻下無基」,即喻此類耳形如牆基不穩,象徵根基不固。
    • 垂角瘦削:耳垂與耳角乾癟薄小,色澤晦暗,多屬精血虧耗,如肝腎陰虛或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所致。
    • 垂角紋理:耳垂出現縱向皺褶(亦稱「冠心溝」),中醫視為心脈瘀阻或氣滯血瘀之徵,與現代醫學所指心血管風險具一定關聯性。

垂角與經絡臟腑關係

耳部為手足少陽經、太陽經及陽明經所過之處,尤以腎開竅於耳,故垂角異常常反映少陽樞機不利或腎氣不固。臨床上,垂角鬆弛者多伴見腰膝酸軟、耳鳴眩暈等腎虛症狀;若兼耳角青暗,則可能為少陽鬱熱或膽經氣滯。

古籍佐證與延伸

除《靈樞》外,《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亦提及「耳焦如炭色,為腎敗」,強調耳形色與腎氣存亡之關聯。後世醫家更發展出「耳穴診法」,進一步細化耳部區域對應臟腑之理論,而垂角作為耳廓結構之一,其診斷價值歷代皆受重視。

綜言之,垂角之觀察為中醫望診精微處,透過其形態、色澤與位置變化,可輔助辨別腎氣盛衰、經絡氣血狀態,為臨床辨證之重要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