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中祛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中祛寒
溫中祛寒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溫法」範疇,專指透過溫補脾胃陽氣以驅散中焦寒邪的治法,主用於脾胃虛寒證。此證多因陽氣不足、飲食生冷,或外感寒邪直中中焦所致,導致脾胃運化失職,寒凝氣滯,而現一系列虛寒症狀。
核心病機與表現
-
病機特點:
- 中陽不振:脾胃陽氣虛衰,無法溫煦臟腑,寒從內生。
- 寒濕內阻:陽虛則水濕不化,寒與濕搏結,阻滯氣機。
-
臨床主症:
- 腹部冷痛:痛勢綿綿,喜溫喜按,遇寒加劇。
- 消化失常: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或完穀不化(大便含未消化食物)。
- 嘔瀉清冷:嘔吐清水、下利清穀(大便稀溏如鴨糞),無穢臭。
- 舌脈特徵: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或細弱。
經典方藥與配伍思路
中醫臨床常以甘溫辛熱之品為主,重點溫補脾陽、散寒燥濕:
-
理中丸(《傷寒論》)
- 組成:人參、乾薑、白朮、甘草。
- 方義:
- 乾薑:溫中散寒,為君藥,直祛脾胃寒邪。
- 人參:補益脾氣,助乾薑振奮陽氣。
- 白朮:健脾燥濕,斷寒濕滋生之源。
- 甘草:調和藥性,兼補中焦。
-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加強版理中丸,加入附子大辛大熱,溫補脾腎之陽,適用於陰寒內盛、四肢厥冷、脈微欲絕之重證。
中醫辨證延伸
-
兼夾證型與加減:
- 寒凝氣滯:加木香、砂仁行氣止痛。
- 水濕內停:加茯苓、蒼朮利濕健脾。
- 久瀉脫肛:加黃芪、升麻益氣升提。
-
臟腑關聯:
- 脾腎陽虛者,可配合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溫補命門之火,以暖中土。
治法原理與中醫理論
溫中祛寒法體現中醫「寒者熱之」「虛者補之」的治則,強調透過恢復脾胃陽氣,使中焦升降復常,寒邪得散。其理論根源於《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突顯陽氣溫煦對生命活動的主導作用。
(全文以專業中醫理論為框架,避免現代醫學用語,聚焦傳統辨證與方藥解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