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瘟毒喉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瘟毒喉痹

概念溯源

瘟毒喉痹乃中醫病名,首見於明代醫家張景岳所著《景岳全書》第二十八卷。此症以咽喉劇痛紅腫為主要特徵,其腫脹可連及腮部、頭面,在民間素有「蝦蟆瘟」、「顱鷀瘟」及「大頭瘟」等別稱。考其病名,「瘟」指感受天行時疫之氣,「毒」為邪熱熾盛之象,「喉痹」則形容咽喉閉塞疼痛之病機。

病因病機

本病主因乃感受天行瘟疫之氣,此疫氣具強烈傳染性,多發於季節交替之時。其病機核心為:

  1. 外邪侵襲:疫癘之氣從口鼻而入,首犯肺衛,循經直達咽喉
  2. 濕熱壅盛:江南地區多見濕熱交蒸氣候,使邪氣易於化熱化火
  3. 氣血壅滯:熱毒蘊結咽喉,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

臨床特徵

瘟毒喉痹具以下典型症候:

  • 咽喉症狀:咽喉劇痛難忍,吞咽困難,局部紅腫灼熱
  • 頭面腫脹:腮頰腫脹如蛙腹,嚴重者可及項部,面赤如丹
  • 全身表現:多伴有高熱惡寒、頭痛身楚、口苦咽乾等表裏俱熱之象
  • 舌脈特點:舌質紅絳,苔黃厚膩,脈象多呈洪數或滑數

治療法則

針對此症,中醫治療重在「清、解、消、散」:

  1. 疏風清熱:祛除在表之風熱毒邪
  2. 解毒消腫:清瀉內蘊之熱毒,消散局部腫脹
  3. 涼血利咽:對於熱入血分者,需佐以涼血化瘀之品

代表方劑

普濟消毒飲為治療此症之名方,出自《東垣試效方》,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所創制。其組成包括:

  • 君藥:黃連、黃芩(清解上焦熱毒)
  • 臣藥:連翹、板藍根、馬勃(清熱解毒利咽)
  • 佐藥:柴胡、升麻(透邪外達)
  • 使藥:桔梗、甘草(載藥上行,利咽止痛)

臨床應用時,常根據病情加減:

  • 腫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
  • 熱盛者加石膏、知母
  • 便結者加大黃、芒硝

相關鑑別

本病需與下列喉科疾病相區分:

  1. 乳蛾:腫痛局限於喉核,不波及頭面
  2. 喉癰:多為單側腫脹,可成膿潰破
  3. 白喉:咽喉有灰白色偽膜,且具強烈傳染性

現代對應

據中醫文獻考證與臨床表現對照,瘟毒喉痹一證與現代醫學所稱「流行性腮腺炎」極為相似,但亦包含部分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及頭面部蜂窩組織炎的病徵。其病機與現代醫學之病毒感染引發的腮腺及周圍組織炎症反應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