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瘟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瘟黃為中醫學特有之病名,乃因感受疫癘穢濁之氣而引發的急危黃疸病症。其名首見於明代醫家王綸所著《明醫雜著》,清代沈金鰲於《雜病源流犀燭》中更明確指出:「天行疫癘發黃,俗謂瘟黃,殺人最急」,列為疫病重證範疇。
此症屬「疫黃」「急黃」類疾病,其病機特點為疫毒熾盛,內蘊濕熱,燔灼營血。疫癘之氣從口鼻或肌表侵入,首先犯及脾胃,濕熱鬱蒸,熏灼肝膽,迫使膽汁外溢;繼而疫毒化火,深入血分,形成氣血兩燔之危候。與一般黃疸不同處,在於其傳變迅速且伴隨明顯疫毒證候。
臨床辨證要點有三:一察黃疸特徵,身目呈渾濁深黃(甚如橘子色),非普通陽黃之明亮黃色;二觀熱型及神志,必有壯熱不退(多見39℃以上),兼見譫語、神昏等意識障礙;三審出血傾向,常見衄血、齒齦出血、皮下瘀斑,危候可見吐血、便血。舌脈表現尤具診斷價值:舌質必現紅絳,苔多黃膩或焦燥,脈象以弦洪數為典型。
病理演變可分三階段:
- 氣分熾熱期:症見高熱煩渴,黃疸初現,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膩
- 營血兩燔期:黃疸加深,皮下發斑,神昏譫語,舌絳苔燥
- 毒陷厥陰期:四肢厥冷,抽搐驚厥,各類出血,此為危殆之兆
治療當遵循「逐穢解毒為第一要義」原則,根據病期選方:
- 初期氣分熱盛:宜甘露消毒丹合白虎湯加茵陳,重在化濁利濕
- 熱入營血:必用神犀丹合犀角地黃湯(現以水牛角代犀角),配合紫雪丹泄熱開竅
- 毒陷心包:急予安宮牛黃丸灌服,配合清瘟敗毒飲加減
外治之法可輔用茵陳蒿搗敷湧泉穴,或以青黛散吹鼻。清代溫病大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特別強調:「瘟黃見斑疹,不可單執利疸之法,當以透斑解毒為先」,揭示此症治療關鍵在於透解疫毒,而非單純退黃。
此症預後與治療時機密切相關,《醫宗金鑑》指出:「遲過三日,救治維艱」,臨床觀察若出現下列危象:①黃疸24小時內急速加深 ②腹水驟生 ③凝血異常,多提示肝體實質嚴重損傷,此即沈金鰲所云「殺人最急」之候。該病症現歸類於中醫急症學「疫毒黃」範疇,與現代醫學中重型肝炎合併多器官功能衰竭有諸多病理對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