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瘟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瘟痧乃痧證之一,首載於清初郭志邃所著《痧脹玉衡》。此證成因可分二端:一為寒邪郁伏肌腠血脈之間,迨至春令陽氣升發之時,外透為病;二為暑熱之氣壅滯經絡臟腑,遇秋金肅殺之氣引動而發。二者雖同屬瘟痧,然季節特性與傳染強弱迥異。
春發瘟痧者,多因冬令感寒未即發病,邪氣潛藏於營血分,至春隨肝氣升發而外透。其症候特徵為頭面浮腫明顯,兼見惡寒發熱如瘧狀,胸膈痞悶若物窒塞,此乃痧毒上攻清竅之兆。郭氏指出此類痧證「受病者少,不相傳染」,蓋因寒性收引,毒性較為凝聚。
秋發瘟痧尤為險惡,源於夏季暑濕穢濁之氣內伏膜原,待秋氣收斂引動宿邪。其臨床特點常現「一方數人犯痧」之流行性,症見壯熱煩渴、腹絞痛如攪,或下利赤白如魚腦,甚則神昏譫語。此因痧毒兼夾濕熱穢濁,易於蔓延三焦,故《痧脹玉衡》特別強調「老幼相傳」之傳染特性。
治療大法當分三階段:初用鋒針刺絡放血,取肘窩、腘窩等處青紫痧筋,俾使毒邪外泄;繼投沈香阿魏丸破滯消積,此方以沈香降氣、阿魏化積為主,佐以五靈脂、莪朮等藥,專治痧毒膠結腸胃;待痧勢稍緩,則予和脾宣化飲(含蒼朮、厚朴、檳榔等)加生大黃,使宿穢從腑道而解。
病機方面,瘟痧特殊處在於「痧毒伏膜原」之病位理論。不同於一般外感由表入裏,瘟痧之毒直犯三焦膜原,故常見表裏同病、氣血交困之候。清代痧症專著《痧喉正義》進一步闡發:「痧之為病,必從血絡滲入膜原,復從膜原外達肌肉」,此乃解釋其傳變迅速、病勢沉痼之關鍵。若延誤治療,毒邪深入厥陰,可致痧脹昏厥等危候,此時當急用紫金錠開竅解毒。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