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瘟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瘟疫

瘟疫,又稱時行天行時疫疫癘,為中醫對大規模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統稱。其病因主要是感受天地間異常的疫癘之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與致病性。《素問·本病論》稱之為「溫疫」,而《丹溪心法·瘟疫五》則描述:「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指出瘟疫的特徵為在一定區域內,多人同時發病,症狀相似且病情急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瘟疫的發生與戾氣(又稱疫氣、癘氣)有關,此氣非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所能概括,而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溫疫論》提出「戾氣說」,認為此氣可從口鼻侵入人體,伏匿於募原(半表半裏之位),再隨氣血流轉,引發全身症狀。此外,氣候反常、環境穢濁、正氣虛弱等因素,皆可能助長瘟疫的爆發與蔓延。

臨床表現

瘟疫的症狀因邪氣性質與侵犯部位不同而異,常見以下兩類證型:

  1. 邪伏募原證
    初起憎寒壯熱,繼而但熱不寒,頭痛身痛,苔白厚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此為疫毒鬱結於半表半裏,阻滯氣機所致,治宜疏利透達,方用達原飲(檳榔、厚朴、草果、知母等)以開達膜原,或三消飲加減。
  2. 暑熱疫毒證
    若疫毒化火,攻衝於內,可見壯熱煩躁、頭痛如劈、腹痛洩瀉,甚則衄血、發斑、神昏譫語,舌絳苔焦。此屬熱毒熾盛,燔灼營血,治當清瘟解毒,方選清瘟敗毒飲(石膏、犀角、黃連、梔子等)以氣血兩清,或白虎合犀角升麻湯瀉火涼血。

相關名詞辨析

  • :泛指急性傳染病,範圍較廣。
  • 天行、時行:強調其流行性與季節性,如《諸病源候論》云:「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
  • 溫疫發斑:指瘟疫兼見皮下出血斑疹,多因熱毒迫血妄行所致,屬危重症候。

治療原則

瘟疫之治,首重祛邪,根據病位深淺與毒勢輕重,分別採用透表化濁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等法。同時需顧護陰液,防止熱毒耗傷正氣。歷代醫家如吳又可《溫疫論》、餘師愚《疫疹一得》,均對瘟疫的辨治有深入發揮,為後世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