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瘟疫白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瘟疫白喉

定義與概述

瘟疫白喉乃中醫喉科病證之一,屬於白喉範疇,其特徵為咽喉部出現白色病變,由癧氣(一種具有傳染性質的疫毒邪氣)經口鼻入侵人體所致。清代醫家《喉科種福》對此有詳盡記載,認為此病邪氣從口鼻而入,侵犯手太陰肺經,因肺屬金,其色白,故顯現於咽喉部位亦呈白色病變。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瘟疫白喉之發病,關鍵在於癧氣(疫毒)入侵與正氣不足。癧氣為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屬溫疫範疇,其性烈毒盛。癧氣經口鼻侵入後:

  1. 首犯肺衛:癧氣先傷及手太陰肺經,導致肺氣壅滯,宣降失常。
  2. 熱毒蘊結:癧氣迅速化熱化火,與體內痰濕相搏,凝聚咽喉。
  3. 陰液耗傷:熱毒熾盛,灼傷陰津,咽喉失養。
  4. 粘膜病變:肺主皮毛,其色白,故咽喉粘膜出現白色假膜或斑塊。

臨床表現

瘟疫白喉主要症狀特徵:

  1. 咽喉局部表現

    • 白色病變形態多樣:或如豆渣狀白點、或呈條狀、塊狀、垢膩狀
    • 病變部位多見於喉嚨兩旁、小舌尖上等處
    • 發展過程可由點至面,漸次擴展至全喉
  2. 發病時程

    • 潛伏期不明顯
    • 白色病變可見於發病後二、三日出現
    • 亦有發病即現者
  3. 全身症狀

    • 初期可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表證
    • 繼而出現高熱煩渴、咽喉腫痛
    • 嚴重者可見呼吸困難、聲音嘶啞

辨證分型

根據病機演變,瘟疫白喉可分為以下證型:

  1. 風熱疫毒襲表證

    • 證見:咽喉微紅疼痛,白膜初起,伴惡風發熱,舌紅苔薄黃
    • 病機:癧氣初犯,肺衛失宣
  2. 熱毒壅盛證

    • 證見:咽喉劇痛,白膜蔓延,高熱煩渴,口臭,舌紅絳苔黃
    • 病機:疫毒化火,燔灼咽喉
  3. 陰虛燥熱證

    • 證見:咽喉乾痛,白膜乾燥,午後低熱,舌紅少津
    • 病機:熱毒傷陰,虛火上炎
  4. 疫毒內陷證

    • 證見:白膜壅塞喉間,呼吸困難,面青唇紫,脈微欲絕
    • 病機:毒邪內陷,閉阻氣道

治療原則

瘟疫白喉治療當遵循以下法則:

  1. 清熱解毒:針對癧氣疫毒之本,多用苦寒清熱之品
  2. 化痰利咽:化解喉間痰熱結聚,通利咽喉氣機
  3. 養陰潤燥:後期需顧護陰液,防止燥熱傷陰
  4. 活血透邪:促進疫毒外透,防止內陷生變

傳統方劑應用

歷代醫家治療瘟疫白喉之經驗方:

  1. 清咽利膈湯:適用於熱毒壅盛型,含牛蒡子、玄參、梔子等
  2. 養陰清肺湯:適用於陰虛燥熱型,含生地、麥冬、丹皮等
  3. 神仙活命飲:適用於疫毒熾盛,含犀角(現用水牛角代)、黃連等
  4. 清瘟敗毒飲:大劑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充斥三焦

外治法

中醫傳統外治之法:

  1. 吹喉法:使用冰硼散、錫類散等吹敷患處
  2. 含漱法:以銀花、甘草等煎湯漱口
  3. 刺絡法:於少商、商陽等穴位放血泄熱
  4. 敷貼法:以藥物敷貼頸部或特定穴位

預後與傳變

瘟疫白喉若未及時治療,可能發生以下傳變:

  1. 向上傳變:疫毒上攻,可致鼻竅阻塞、目赤腫痛
  2. 向內傳變:疫毒內陷心包,可見神昏譫語
  3. 向下傳變:熱毒下注,可現小便短赤、大便祕結
  4. 耗氣傷陰:後期多見氣陰兩傷之候

與普通白喉的區別

瘟疫白喉與一般白喉的主要差異:

  1. 病因不同:瘟疫白喉因癧氣所致,傳染性強;普通白喉多因風熱或陰虛
  2. 病勢差異:瘟疫白喉起病急、發展快、症狀重
  3. 病理特點:瘟疫白喉白膜蔓延迅速,易壅塞氣道
  4. 治療難度:瘟疫白喉更需大劑清解,且易生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