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垂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垂漿

垂漿為中醫經穴別名,首見於《聖濟總錄》,乃承漿穴之異稱。承漿穴屬任脈,位於面部下唇溝正中凹陷處,為任脈與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其名「承漿」,意為承接口涎之處,而「垂漿」一名,則進一步強調其位置與津液輸布之關聯。

在經絡理論中,承漿穴(垂漿)具有調和陰陽、通利口齒之效。主治範圍包括口眼喎斜、齒齦腫痛、流涎、消渴、癲狂等症。此穴亦為急救要穴之一,常與水溝(人中)配伍,用於昏厥、中風閉證之急救。

從氣血運行而言,垂漿(承漿)位居任脈末端,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故該穴能調節陰經氣血,尤擅改善頭面部陰液失調所致諸疾。針刺時多採用斜刺或平刺法,深度約0.3~0.5寸,亦可施以艾灸,以溫通局部經氣。

歷代醫籍中,垂漿(承漿)之應用多與口腔疾患相關。如《針灸甲乙經》載其主「衄血不止,口噤不開」;《醫宗金鑒》則強調其治「口齒疳蝕生瘡」。此外,該穴亦見於導引養生術,如叩齒咽津時,舌尖常抵此穴,以促進津液上承,滋養臟腑。

綜觀垂漿(承漿)之功效,其定位雖微,卻為任脈陰液上承之關鍵,臨床應用廣泛,體現中醫「小穴治大病」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