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文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文摯
文摯為戰國時期宋國名醫,擅長以心理療法療疾,為中醫「情志致病」與「情志療法」之早期實踐者,其醫案載於《呂氏春秋·至忠篇》及後世醫籍,展現中醫「七情致病,亦能治病」之核心理論。
醫術背景
文摯深諳《黃帝內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情志病理,並反向運用「五行相勝」原則。齊閔王患鬱證(氣機壅滯之疾),文摯診後認為「鬱則需發」,遂採用「激怒療法」——先刻意著鞋登榻踐踏王衣,再以言辭冒犯,使閔王盛怒嘔血,鬱結得散而痊癒。此案符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勝思」之理,屬中醫「以情勝情」之典型治法。
情志療法與中醫理論
- 病機應用:閔王之疾源於思慮過度(脾志為思),氣結中焦。怒屬肝志,肝主疏泄,文摯以怒激之,使肝氣勃發而疏通脾土之壅滯,暗合「木剋土」之五行相剋規律。
- 治法流變:此法後世延伸為「五志相勝療法」,如張從正《儒門事親》以「喜勝悲」、「恐勝喜」等案例,皆承文摯之思路。
歷史影響
文摯雖險遭閔王烹殺(一說終免於難),卻奠立情志療法於中醫之地位。其案例亦反映先秦醫家對「神形合一」之認識,強調心理活動可直接調控氣血運行,為中醫「心身醫學」之先驅實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