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紋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紋淡」詳解

「紋淡」為中醫診斷學專用術語,特指小兒食指絡脈(又稱「三關脈紋」)色澤淺淡之症候,乃「望診」中「望指紋」診法之重要觀察指標。中醫學視此為氣血虧虛之象徵,主虛證範疇,其形成機理與臨床表現具有獨特理論基礎。

中醫理論基礎

經絡理論依據

小兒食指絡脈乃手太陰肺經之分支,《靈樞·經脈》載:「肺手太陰之脈......下絡大腸,還循胃口」,其浮露於食指掌側之脈絡,實為經氣外顯之窗。三焦氣化功能虛弱時,經氣不足,難以充盈絡脈,故顯淡色。

氣血關係詮釋

《黃帝內經》云:「血氣者,人之神」,紋淡現象本質反映「氣虛血弱」之病機。陽氣衰微則推動無力,陰血不足則濡養失司,致使絡脈色澤不榮。明代醫家張景岳《景岳全書》特別指出:「凡小兒病,氣血未充......其紋色淡者,元氣之虛可知也。」

臨床分類辨證

淡紅紋

屬「虛寒證」範疇,乃陽氣不足、溫煦失職所致。《小兒藥證直訣》描述此為「榮衛氣弱,陽不勝陰」之象。多兼見面色晄白、手足不溫、大便溏薄等脾腎陽虛症狀。

淡青紋

乃「虛風內動」之兆,明代萬全《幼科發揮》謂:「青色屬肝,虛而見青,此木虛金乘之候。」常見於稟賦不足之小兒,稍受風邪即現驚啼、睡臥不寧等症,實為「血虛生風」病理表現。

淡紫紋

主「虛熱證」,清代吳謙《醫宗金鑑·幼科心法》辨析:「紫而不滯,淡而見紫,此陰虛內熱之漸。」多因先天陰精虧損或後天營養失調,以致陰不制陽,虛熱內生。常伴見午後潮熱、顴紅盜汗等陰虛症候。

歷史沿革與診斷價值

指紋診法肇始於唐代王超《水鏡圖訣》,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系統發展「三關辨證」理論,至清代陳復正《幼幼集成》更確立「浮沉分表裏,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之診斷綱領。紋淡作為虛證判定要點,尤重「淡滯」之辨——色淡為正氣虛,紋滯為邪氣實,二者組合可判斷虛實夾雜病機。

近代中醫兒科學研究發現,紋淡患兒多存在末梢微循環灌注不足現象,與中醫「氣血不能上榮」理論相契合。在臨床應用上,須結合三關定位(風關、氣關、命關)判斷病位淺深,配合脈診、舌診綜合分析,方能準確把握疾病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