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紋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紋浮

紋浮為中醫診斷學之專用術語,特指小兒食指絡脈顯現於皮膚表層之象徵。此現象在中醫兒科診法中屬「望指紋」範疇,主要應用於三歲以下幼童,因幼兒脈部短小,診脈時易受哭鬧影響,故以觀察食指掌側緣淺表靜脈(即「絡脈」)之色澤與形態,作為辨證輔助依據。

形成機理
中醫理論認為,小兒食指絡脈分屬「氣關」「風關」「命關」三部,其浮沉變化與衛氣循行密切相關。當外邪侵襲肌表,衛陽之氣奮起抗邪,氣血趨向體表,致使絡脈受氣血充盈而浮露於外。此與《靈樞·經脈》所述「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之生理特性相呼應。

臨床意義

  1. 主病在表:紋浮多提示外感風邪初襲,屬表證範疇。常見於風寒、風熱等外感病初期,患兒或伴發熱、鼻塞等症狀。
  2. 辨邪氣性質
    • 若絡脈浮而色淡紅,多屬風寒證;
    • 絡脈浮而色偏紫紅,則多見於風熱證;
    • 浮而顯青色者,常主外感夾驚或痛證。
  3. 與他證鑑別:需與「紋沉」(主裡證)、「紋滯」(主實證)等相區別。紋浮者即使病位淺,但若久浮不退,或漸向氣關延伸,則提示邪氣入里化熱之轉歸。

理論溯源
此法源於唐代王超《水鏡圖訣》,後世醫家如清代陳復正《幼幼集成》進一步發展,提出「浮沉分表裡,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之辨證綱領,確立指紋診法於兒科的系統應用。現代研究認為,紋浮現象與末梢循環充血狀態相關,符合中醫「邪正相爭於表」之病機解釋。

補充說明
需結合四診合參,如紋浮伴指紋色淡者,可見於素體氣虛外感;若見於暴病而紋色深滯,則屬表實證。另有「浮而隱隱」與「浮而凸起」之別,前者主邪輕,後者主邪盛,均需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