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紋如水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紋如水形之詳解

「紋如水形」為中醫小兒指紋診法之特殊徵象,首載於清代醫家林之翰所著《四診抉微》。此術語專指小兒食指絡脈(又稱「虎口三關脈紋」)顯現如「水」字波紋狀排列的形態特徵,屬中醫望診中「辨紋形」之重要範疇。


一、形貌特徵與診察定位

  1. 具體形態
    指小兒食指掌側(多見於風、氣兩關)浮現之絡脈分支,呈平行或放射狀紋路,形似水流波紋或「水」字篆體筆畫,紋色多淡紫或淺青,按壓時紋路漸隱而復現。
  2. 三關分屬
    中醫將食指絡脈按節分為「風關」「氣關」「命關」三區,紋如水形若現於:

    • 風關:主病在表,多屬肺衛失調。
    • 氣關:主病在裏,常示脾運不暢。
    • 若延伸至命關,則提示病勢深重。

二、病理機轉與臟腑關聯

此紋形形成與「脾肺陰液耗傷」密切相關,其機理如下:

  1. 脾陰虧虛
    脾主運化水濕,若餵養不當或久病傷陰,脾失濡潤則氣化不利,水穀精微不得布散,反映於絡脈則成「水形」紋,多伴見食欲不振、唇乾嚙屑。

  2. 肺陰不足
    肺為水之上源,主宣發肅降。小兒肺嬌易受燥熱所傷,津液不得輸布,絡脈失充而顯水形波蕩之象,臨床常見乾咳、咽紅。
  3. 土不生金之證
    中醫五行理論中,脾(土)為肺(金)之母,脾陰虛久則累及肺陰,形成「母病及子」的連鎖反應,此時指紋多呈水形兼淡白,乃氣陰兩傷之兆。

三、典籍溯源與類證鑑別

  1. 文獻考據
    《四診抉微》承襲元代醫家滑伯仁《診家樞要》之指紋診法,進一步闡明「紋形主病」之說,水形紋與「環珠紋」(主宿食)、「魚骨紋」(主驚風)並列為特殊指紋形態。
  2. 鑑別要點

    • 與「曲蛇紋」相區別:後者紋形彎曲如蛇行,主風熱夾滯。
    • 與「透關射甲」相區別:後者直貫三關,主危候。

四、臨床應用與衍生意義

此紋形不僅見於外感燥邪或久瀉傷陰之證,於現代臨床亦常見於:

  • 慢性消化不良患兒,多因過食煎炸耗傷脾陰。
  • 反覆呼吸道感染後期,餘熱灼津成紋。
  • 先天稟賦不足者,指紋可現隱性水形(需側光觀察)。

中醫視此紋為「陰傷標誌」,然須結合紋色深淺、三關位置及舌脈合參,如:

  • 紋色青紫水形:多兼肝亢乘脾。
  • 紋淡隱現水形:常屬氣陰雙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