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紋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紋色」之詳釋

「紋色」為中醫兒科診法重要術語,專指小兒虎口三關脈絡顯現之顏色變化。此診法首見於《四診抉微》,又稱「手筋色」、「虎口脈色」,屬望診範疇,與小兒指紋診斷體系密切相關。歷代醫家如《幼科全書》載:「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黑時因中惡,黃即困脾端。」揭示紋色與病機之對應關係,為中醫兒科獨特診斷依據。

紋色與病機之對應

紅色系紋理

  • 深紅赤紫:主陽熱亢盛。色如硃砂者,多屬外感風熱或臟腑實火;若見紫黯如瘀,乃熱毒深重、氣血壅滯之兆,常見於高熱驚厥或溫病極期。《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指出,此色多伴見指紋沉滯,推之不暢,提示邪氣內閉。
  • 淡紅淺赤:屬虛寒證候。色淡而紋路模糊者,多為中陽不足,常見於稟賦虛弱或久病氣血兩虧之患兒。

青色系紋理

  • 青紫深重:主肝風內動、痰食積滯。《幼幼集成》謂「青而紫黑,驚風欲發」,多見於急驚風前期或食積化熱生風;若見青色如線,伴紋形直竄,則提示痛證或驚搐。
  • 淡青隱隱:多屬寒凝經脈,常見於中寒腹痛或慢驚風證。

其他特異紋色

  • 黃色紋理:主脾土困頓。《活幼心書》稱「黃為脾倦」,色如枯草者,多見於疳積、泄瀉等脾失健運之證;若黃而晦暗,則濕濁內蘊,常見於黃疸初期。
  • 白色紋理:多屬氣血虛衰或疳證。色白如水者,為肺脾兩虛;白而乾枯,則提示津液耗傷,多見於久病陰虧。
  • 黑色紋理:病情危重之候。《小兒病源方論》云「黑如烏羽者中惡」,多因穢濁之邪內侵,或臟氣衰敗,常見於急性中毒或厥脫前期。

紋色診斷之理論基礎

此診法源自中醫「五色主病」理論,結合小兒「肌膚柔薄,脈絡外顯」之生理特點發展而成。《小兒按摩經》強調,觀察紋色須配合「浮沉辨表裏,淡滯定虛實」之法。蓋小兒氣血未充,病變易從絡脈外應,故虎口三關之處,可反映十二經脈氣血盛衰與病邪性質。

紋色變化實質為氣血狀態之外現:色澤鮮明者多屬新病、實證;晦暗無華者多為久病、虛證。清代《醫宗金鑒·幼科心法》更進一步闡明,紋色需與所現部位(風、氣、命三關)互參,方得病機全貌。例如同為紫色,現於風關者病輕,透達命關則邪深病重。

此診法體現中醫「司外揣內」之思維,古今醫家臨證驗之,其辨證價值尤於嬰幼兒啞科診治中不可替代。然需注意,紋色診斷需與其他四診合參,方能精準判讀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