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吹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吹藥
吹藥為中醫外治法之一,指將藥物研成細末,藉助噴藥器或消毒過的細竹管等工具,將藥粉吹入人體孔竅(如口腔、咽喉、鼻腔、耳道等)以治療局部病變的方法。此法起源甚早,於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特點在於直接作用於患處,使藥效迅速發揮,適用於多種黏膜或體表淺層的病症。
吹藥的應用範圍
- 咽喉口腔疾患
如咽喉腫痛、口瘡(口腔潰瘍)、牙疳(牙齦潰爛)等,常用方劑如冰硼散(含冰片、硼砂等),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錫類散(含牛黃、珍珠等)則用於熱毒熾盛所致的潰瘍。 - 鼻部病症
如鼻淵(鼻竇炎)、鼻衄(鼻出血)等,可吹入辛夷散(含辛夷、細辛等)以通竅,或蒲黃散以止血。 - 耳道疾患
如耳瘡、耳膿(化膿性中耳炎)等,可用紅棉散(含枯礬、麝香等)以燥濕斂瘡。
吹藥的製備與使用要點
- 藥物選擇:多選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收斂生肌類藥材,如冰片、黃連、青黛、爐甘石等,依病症配伍。
- 藥末細度:需研至極細,避免刺激黏膜,傳統以「水飛」法處理礦物類藥材。
- 工具消毒:吹管或噴器須潔淨,古代以煮沸或藥汁浸泡消毒,現代則多用無菌器材。
中醫理論依據
吹藥法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透過局部用藥,調節經絡氣血。例如:
- 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吹藥可清瀉肺胃實火;
- 鼻為「清竅」,藥粉辛香開竅,助氣機宣通;
- 耳部疾患多與肝膽濕熱相關,吹藥能直接化濕解毒。
此法操作簡便,然須辨證選藥,傳統醫家強調「吹藥雖小技,不可輕忽其配伍」,需依患者體質及病機調整方劑組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