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紋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紋滯(中醫名詞詳解)

基本概念

紋滯為中醫診斷學專用術語,特指小兒食指絡脈(又稱「指紋」)顯現郁滯不暢之象。其特徵在於絡脈推按時流動遲緩,色澤沉著,形勢郁阻。此現象主要反映體內病邪稽留,導致營衛之氣運行受阻的病理狀態。

病理機制

病機核心

紋滯形成的根本機理在於「郁遏不通」。當外邪內侵或內生病理產物蓄積時,將造成經絡氣血運行之阻滯。小兒食指絡脈作為手太陰肺經之分支,對氣血運行狀態尤為敏感,故能準確反映此種病理變化。

病因分類

  1. 痰濕郁阻: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凝聚成痰,痰濕之邪阻遏氣機,絡脈不得暢通。
  2. 食滯內停:乳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常,食積中焦,阻礙氣血周流。
  3. 邪熱郁結:外感熱邪或內熱熾盛,熱郁氣分,灼津成瘀,阻滯絡道。

診斷特徵

觀察要點

  • 位置:多見於風關與氣關之間
  • 形態:絡脈粗大屈曲,或見斷續不連
  • 色澤:常見紫滯或青紫,隨病因不同而有深淺變化
  • 動態:推之不移,按之不散,流動遲緩

鑑別診斷

需與「紋浮」、「紋沉」相區別:

  • 紋浮:主表證,絡脈淺表顯露
  • 紋沉:主裡證,絡脈沉隱不顯
  • 紋滯:主實證,絡脈郁滯不通

臨床意義

病性判斷

紋滯明確歸屬實證範疇,提示體內存在邪氣亢盛、正氣未虛之病理狀態。其程度輕重可反映病邪郁結的深淺:

  1. 輕度紋滯:多見於病之初起,邪氣初聚
  2. 明顯紋滯:顯示邪正交爭激烈,氣血郁滯嚴重
  3. 重度紋滯:提示痰瘀互結,病勢深痼

相關證候

紋滯常見於以下證型:

  • 痰濕阻肺證
  • 食積胃脘證
  • 熱鬱氣分證
  • 氣滯血瘀證

理論淵源

紋滯診法源自宋代《幼幼新書》,後經明代醫家完善發展,成為兒科「指紋診法」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基礎建立在:

  1. 經絡學說:食指絡脈屬手太陰肺經分支
  2. 氣血理論:反映營衛運行狀態
  3. 臟象理論:與脾胃、肺臟功能密切相關

現代研究

當代中醫研究發現,紋滯現象與微循環障礙存在一定關聯,具體表現為:

  • 毛細血管血流速度減慢
  • 血液黏稠度增加
  • 血管舒縮功能異常 這些變化與中醫「氣血郁滯」的傳統認識具有內在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