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聞人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聞人規,南宋時期兒科醫家,檇李(今浙江嘉興)人士。早年習儒,致力科舉,然時運不濟,攻讀舉子業二十載,僅獲「待補國學進士」之虛銜。後轉攻醫道,潛心岐黃之術,尤專精於小兒疾病診療,以痘疹(即天花與麻疹類疾病)為研究核心。

學術主張與貢獻

聞氏深諳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質特性,指出:「小兒之疾苦,惟瘡疹皆不可免,而治療之間,毫髮一差,生死隨異。」強調痘疹之症雖為孩童常見病,然辨證施治須極精微,稍有不慎即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或危及性命。此論與中醫「小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的生理特點相呼應,亦體現其對兒科重症的臨床警覺性。

為系統整理痘疹治療經驗,聞人規廣搜《內經》、《難經》以降諸家學說,結合個人臨證見聞,撰成《小兒痘疹論》三卷(又稱《痘疹論》)。該書除論述痘疹病因病機外,更詳載辨證分型與方藥應用,如:

  1. 辨痘疹順逆:依發疹部位、色澤、形態,判別病情吉凶,如「紅活潤澤為順,紫黑塌陷為逆」。
  2. 分期論治:將病程分為發熱期、見疹期、起脹期等階段,按氣血盛衰、寒熱虛實選方,體現中醫「因時制宜」原則。
  3. 外用方術:記載藥浴、敷貼等外治法,契合小兒「服藥難」之臨床實際。

學術淵源與影響

聞氏論著承襲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五臟辨證」框架,並融合陳文中《小兒痘疹方論》溫補學派思想,反映南宋兒科對痘疹治療的理論整合。書中重視「扶正透毒」之法,主張「攻邪不傷正,補益不滯邪」,對後世兒科溫病學發展有所啟發。

其書雖散佚不全,然部分內容見載於《幼幼新書》等後世醫籍,足證其學術價值。聞人規以一介儒生轉習醫道,終成專科大家,亦為中醫史上「儒醫」傳統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