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聞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聞診為中醫四診之一,乃通過聽察聲息與嗅辨氣味以診察病證之法。其理論根基於「五音應五臟」、「氣味分陰陽」之傳統學說,深植於《黃帝內經》「五聲五色應五行」之辨證體系。

聽聲辨音

醫者細察患者發聲特質與功能異常,涵蓋以下要點:

  1. 語聲
    • 實證者聲高氣粗,虛證者語弱聲低
    • 風寒表證常見聲音重濁,陽明熱盛則多譫語
  2. 呼吸
    • 氣虛可見息微短促,實熱證多見氣粗喘急
    • 哮證特有「喉中水雞聲」,喘證分虛實之異響
  3. 咳嗽
    • 燥咳聲嘶如破鑼,痰濕咳聲重濁悶窒
    • 百日咳發「鷺鷥咳」,肺癆咳伴金屬音
  4. 胃腸聲
    • 腸鳴漉漉分水濕與氣滯
    • 噯氣呃逆辨肝胃氣機升降

氣味診察

以五行歸經理論辨析體氣與排泄物之異味:

  • 體氣
    肝病者多帶臊腥,腎衰患者常有尿臊味
    濕熱鬱蒸可見汗出穢濁,瘟疫病特有「尸臭味」
  • 排泄物
    大便酸腐多屬積滯,腥臭稀溼常見虛寒
    小便臊甚為膀胱濕熱,帶下穢臭多屬濕毒

辨證要旨

聞診尤重「聲氣相合」與「味形相參」:

  • 聲低氣弱而見腐臭味,多屬正虛邪戀
  • 語聲洪亮伴口臭噴人,常見肺胃實火
  • 《醫宗金鑑》載:「聞聲要辨陰陽虛實,嗅味當知臟腑衰旺」

此法非孤立運用,須與望、問、切三診互參,尤重「五聲變動」與「九竅氣味」之關聯,方能準確把握病機本質。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傷寒論》述及「喘家作」之辨聲,李時珍《本草綱目》亦詳載藥氣辨病之法,可見其臨床價值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