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問寒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問寒熱

定義與診斷意義
問寒熱為中醫問診核心內容之一,指醫師透過詢問患者對寒冷、發熱的主觀感受,辨別疾病之表裡、虛實、陰陽屬性,以及氣血盛衰與邪正消長。寒熱表現反映人體正氣與外邪抗爭狀態,亦與臟腑功能失衡密切相關,故為辨證關鍵依據。

外感病之寒熱辨證

  1. 表證寒熱

    • 惡寒發熱並見:外邪侵襲肌表,衛陽被遏,正邪相爭。風寒表證多惡寒重、發熱輕;風熱表證則發熱重、惡寒輕,或伴咽喉腫痛。
    • 特殊表證:暑濕表證可見身熱不揚(體表觸之不灼手),伴頭身困重,汗出黏膩。
  2. 里證寒熱

    • 但熱不寒:邪熱入裡化燥,如陽明經證之高熱、大汗、煩渴;陽明腑證之潮熱(日晡時加重)、便秘。
    • 但寒不熱:陰寒內盛,如太陰病之腹滿而吐、手足不溫;少陰病之畏寒蜷臥、脈微細。
  3. 半表半里證

    • 寒熱往來:邪踞少陽樞機,正邪分爭,特徵為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伴口苦咽乾、胸脅苦滿,屬少陽病典型表現。瘧疾亦見寒熱交作,但呈週期性發作(隔日或三日一發),因瘧邪伏於膜原所致。

內傷病之寒熱辨證

  1. 氣虛發熱

    • 特徵:長期低熱,勞累加重,晨起熱輕,午後加劇,伴氣短乏力、自汗。機理為中氣下陷,陰火上乘,屬李東垣「甘溫除大熱」範疇。
  2. 陰虛發熱

    • 特徵:午後或夜間潮熱,五心煩熱(手心、足心、心胸),顴紅盜汗,舌紅少苔。因陰精虧虛,陽亢化熱,如《黃帝內經》所言「陰虛則內熱」。
  3. 陽虛畏寒

    • 特徵:形寒肢冷,四肢不溫,得溫則減,甚則「蜷臥欲寐」,屬少陰陽虛證。機理為命門火衰,失於溫煦,與腎陽不足關係密切。
  4. 血虛發熱

    • 特徵:微熱纏綿,面白無華,心悸頭暈,多見於失血後或慢性病患者。《醫宗金鑒》稱「血虛發熱,非陽有餘,乃陰不足也」。

特殊熱型辨識

  • 濕溫發熱:身熱不揚,午後熱勢明顯,伴胸悶脘痞、苔膩,因濕遏熱伏,纏綿難解。
  • 骨蒸勞熱:熱自骨髓透發,夜間加劇,見於癆病陰虛重症,如肺癆。《諸病源候論》云:「骨蒸者,熱在骨間,其狀蒸蒸然。」
  • 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陰盛格陽可見面赤煩躁卻肢冷下利(戴陽證);陽盛格陰則見手足厥冷卻胸腹灼熱(熱厥證),需結合脈象與全身症狀細辨。

經典理論溯源
《傷寒論》以六經辨寒熱,如太陽病之「發熱惡寒」、少陰病之「無熱惡寒」;《溫病條辨》則分衛氣營血論熱型,如衛分證之發熱微惡風、營分證之夜熱甚。清代醫家程鍾齡於《醫學心悟》強調:「病有真假,辨在寒熱」,突顯寒熱辨證之精微。

此內容整合經典醫籍與臨床辨證要點,彰顯中醫以寒熱為綱,審察病機之診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