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問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問汗」之詳釋

「問汗」屬中醫問診重要內容,旨在察驗患者出汗之狀,以此辨析病邪深淺、正氣盛衰及陰陽表裡之變。汗為心液,由陽氣蒸化津液外泄所成,故《內經》云「陽加於陰謂之汗」,其異常變化實為體內氣血陰陽失調之外應。茲分述如下:


一、外感病之汗辨證

  1. 表實無汗
    症見惡寒發熱而無汗,乃風寒束表,衛陽被遏,腠理閉塞所致,屬太陽傷寒證,治宜辛溫發汗。
  2. 表虛有汗
    發熱惡風兼汗出,因風邪客表,營衛不和,衛外不固而腠理疏泄,屬太陽中風證,當調和營衛。
  3. 裡熱迫汗
    汗出而熱不退,或但熱不寒,提示邪已入裡化熱,見於陽明氣分熱盛或暑溫濕熱之證。若汗出如油,黏膩不爽,多屬濕溫蘊蒸三焦。

二、內傷雜病之汗辨證

  1. 自汗
    白晝靜坐即汗出,動則尤甚,多因陽氣虛弱,衛外不固;亦有因裡熱熾盛,迫津外泄者,須參合脈證細辨。
  2. 盜汗
    寐中汗出,寤則汗止,多屬陰虛內熱,蒸津外越;然《景岳全書》指出:「盜汗亦多陽虛」,臨證需察其是否兼見氣短神疲等陽虛之徵。
  3. 絕汗(脫汗)
    病危時汗出淋漓如珠,冷黏不溫,伴肢厥脈微,為元陽暴脫,陰陽離決之險候。若額汗如油喘促者,屬心陽外越,急當回陽固脫。
  4. 戰汗
    邪正交爭劇烈時,先寒戰後汗出,常見於溫病過程中。若汗後脈靜身涼,為邪退正復之佳兆;若汗後躁擾脈急,乃正虛邪陷之危象。

三、局部汗證辨異

  1. 頭汗
    獨見頭部汗出,多因上焦熱鬱或中焦濕熱上蒸;若小兒睡時頭汗,無他證者,屬生理「蒸籠頭」現象。
  2. 半身汗
    汗出偏沮,或左或右,乃氣血不暢,經脈阻滯所致,常見於中風偏枯或痰瘀阻絡之證。《素問》言:「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提示預後不良。
  3. 手足心汗
    手心足心汗出涔涔,多屬脾胃濕熱鬱蒸,或心腎陰虛火旺之候,須結合舌脈辨之。

四、特殊汗出辨析

  • 黃汗:汗色黃染衣,屬濕熱鬱蒸肌表,見於黃疸或歷節病。
  • 腥汗:汗出腥羶,多與肝膽濕熱或潰瘍病相關。
  • 漏汗:過發汗致汗漏不止,屬太陽病過汗傷陽,桂枝加附子湯證。

中醫論汗,尤重「有邪無邪」之辨:邪汗多驟見而濁黏,正汗則徐出而清稀。臨證須結合脈色、病程、兼症,方能準確斷病機。如《醫宗必讀》所強調:「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問汗實為窺測人體陰陽動態之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