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問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問汗是中醫診斷學術語之一,用於瞭解病人的出汗情況,對於判斷疾病的正邪虛實以及表裡陰陽等具有重要意義。

外感病時,若感受到惡寒、發熱、卻無汗液的現象,稱為表實;若感受到發熱、惡風、且有大量汗液分泌,稱為表虛。如果熱度沒有因為出汗而降低,則表示邪氣已經侵入臟器內部,或者是因暑熱、濕氣等因素所引起。

內傷病時,若沒有發燒卻出現自然地汗液分泌,稱為自汗,多半是陽氣虛弱所致;若在睡眠時出現汗液分泌,但醒來後汗液就停止了,稱為盜汗,多半是陰氣虛弱所致;若在夜間出現盜汗,而白天又會出現自然地汗液分泌,則是陰陽兩虛的表現。

當疾病嚴重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大量汗液淋漓、或者汗液如珠滴落、四肢皮膚冰冷、脈搏微弱細軟的現象,稱為絕汗;若額頭上出現汗液如珠,同時伴有呼吸急促,則稱為亡陽之汗,這些都是陽氣即將消失的徵兆。

先出現戰慄,之後纔出現汗液分泌,稱為戰汗,這代表著邪氣和正氣的相爭。如果汗液分泌後,熱度退去,脈搏平緩,這表示邪氣已經離去,正氣恢復;如果汗液分泌後,身體反而感到涼冰,脈搏激躁,這表示正氣受到邪氣的壓倒,需要立即扶正。

頭部出汗的原因多半是因為上焦有邪熱或中焦有濕熱造成的。身體的一半出汗,則是由於經絡閉塞,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

根據《內經》的記載,如果汗液分泌過多且停止不止,表示陽氣虛弱。根據《金匱要略》和《傷寒論》的記載,自汗和盜汗都屬於虛寒的表現。

汗液是身體調節體溫、排泄廢物的功能之一。在正常情況下,汗液的分泌與蒸發是相對平衡的。然而,當身體受到外界因素(如氣候、情緒、疾病等)的影響時,汗液的分泌就會出現異常情況。

外感病時,由於邪氣入侵,身體陽氣升發,腠理張開,汗液大量分泌。邪氣越重,陽氣越不足,就越容易出現無汗的情況。邪氣輕微時,陽氣充足,就容易出現有汗的情況。

內傷病時,由於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汗液的分泌也會發生異常。如果是陰虛內熱,津液不足,就會出現自汗的現象。如果是陽虛陰盛,陽氣不足,就會出現盜汗的現象。

疾病嚴重時,由於正氣虛弱,邪氣強盛,陽氣將要消失,就會出現大汗淋漓、四肢冰冷、脈搏微細欲絕等症狀。

問汗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通過問診汗液的狀況,可以瞭解病情,對於指導疾病治療和預後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