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問睡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問睡眠」探微

一、睡眠與陰陽之關係
睡眠乃人體陰陽消長之外現,《靈樞·口問》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此闡明寤寐交替本乎陰陽二氣之更勝。晝日陽氣行於外以司覺醒,夜間陰氣涵養於內而主安眠,二者協調則睡眠如常。

二、失眠(不寐)之證型辨析
失眠多因「陽不入陰」,其機理與臟腑氣血失調相關,常見證型如下:

  1. 心血不足:心失所養,神不守舍,症見難眠易醒、心悸健忘。
  2. 心腎不交:腎陰虧虛,心火偏亢,症見虛煩不寐、腰膝痠軟。
  3. 肝腎陰虧:陰血耗傷,虛陽浮越,症見徹夜不眠、五心煩熱。
  4. 痰火擾心:痰熱內蘊,上擾神明,症見睡眠不實、胸悶煩躁。
  5. 飲食積滯:胃不和則臥不安,症見脘脹難眠、噯腐吞酸。

三、嗜睡(多寐)之病理機制
嗜睡多因「陽氣不振」,或陰濁之邪困遏清陽:

  1. 陽虛陰盛:陽氣衰微,神機不振,症見精神萎靡、蜷臥嗜睡。
  2. 痰濕困脾:濕濁蒙蔽清竅,症見頭重如裹、睏倦嗜臥。
  3. 暑濕傷氣:長夏濕熱交蒸,症見身熱昏沉、肢體倦怠。

四、特殊睡眠異常與病機關聯

  1. 昏睡伴高熱:多屬熱陷心包或邪犯神明,見於溫病重症。
  2. 神倦多臥:氣虛陰盛之象,猶《傷寒論》「少陰病,但欲寐」。
  3. 病後睡眠異常
    • 身熱喜眠:余熱未清,正邪交爭。
    • 無熱嗜臥:氣血未復,脾陽不振。

五、經典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以「衛氣運行」釋睡眠節律,衛氣晝行於陽經則寤,夜入五臟則寐。若衛氣運行受阻,或臟腑功能失調,皆可致睡眠異常。如《靈樞·大惑論》言:「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則陽氣滿……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附:相關名詞釋義

  • 陽不入陰:病理狀態,指陽氣未能依時入裡交會陰分,導致不寐。
  • 痰火擾心:痰濁與火邪互結,上擾心神,屬實證失眠之因。
  • 但欲寐:似睡非睡之狀,屬少陰病陽氣衰微之典型表現。

此論結合經典醫籍與臨床辨證,闡釋睡眠異常與陰陽、臟腑之深層聯繫,體現中醫「天人相應」之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