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問頭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問頭身
「問頭身」為中醫問診之重要內容,涵蓋患者頭部與周身之疼痛、不適等症狀,其表現與病因病機密切相關,可作為辨識外感內傷、虛實寒熱之關鍵依據。
頭痛辨證
頭痛之性質與部位,可反映經絡所屬與病邪特性:
- 外感頭痛:多突然發作,痛勢劇烈,伴有發熱惡寒等表證,屬實證。風寒者痛連項背;風熱者脹痛而紅;暑濕或濕邪上犯則頭重如裹,昏沉睏倦。
- 內傷頭痛:多時發時止,或兼眩暈,常因氣血陰陽失衡所致。如肝陽上亢者頭脹眩暈;氣血虛弱者綿綿空痛;痰濁阻遏者悶痛昏矇;瘀血內停者刺痛固定。
- 經絡定位:
- 陽明經(前額、眉稜骨)
- 少陽經(頭側或偏頭痛)
- 太陽經(後頭連項背)
- 厥陰經(巔頂痛,常牽及頭角)
眩暈辨機
眩暈虛實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
- 實證:突發暈眩,如肝火夾風上擾則頭暈目赤;痰濕中阻則昏沉嘔惡。
- 虛證:久病體弱,氣血兩虛者眩暈乏力;腎精虧虛者耳鳴腰痠,分陰陽虛(兼畏寒)或陰虛(兼煩熱)。
身痛辨因
周身疼痛需辨病邪性質與氣血狀態:
- 外邪侵襲:表證身痛無定處,伴惡寒發熱;風濕痹阻則關節遊走痛或重著固定。
- 內傷諸因:
- 氣血失養:血虛或陰虧者隱痛綿綿,勞累加重。
- 經絡瘀阻:跌仆閃挫或久病入絡,痛處固定如針刺。
- 濕濁困脾:身重睏倦,頭目如蒙,多見濕盛或脾虛濕蘊。
特殊表現
- 頭身困重:濕邪粘滯,阻遏清陽,常見於長夏濕勝或脾虛濕盛之證。
- 肢體麻木:氣虛不運則麻,血虛不榮則木,或由風痰瘀阻經絡所致。
頭身症狀須結合病程久暫、兼症及脈象,以明病位深淺與臟腑虧盈。如外感身痛多屬衛氣鬱滯;內傷身痛則涉氣血津液之變,需審證求因,細辨標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