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問胸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問胸腹乃中醫診斷學中問診之重要環節,旨在透過患者胸腹部位之自覺症狀,辨別內在臟腑氣血之病理變化。此診法依據疼痛性質、部位、兼症及相應體徵,結合中醫藏象學說與經絡理論,以推斷病機所在。以下依證候特徵與臟腑歸經分述之:


一、辨疼痛性質與病機

  1. 氣滯證候
    胸膈脘腹脹滿悶痛,痛處走竄不定,噯氣或矢氣後舒緩,常因情志鬱結或飲食失調所致。此屬氣機鬱滯,經絡不通,常見於肝鬱乘脾或胃氣上逆之證。
  2. 血瘀證候
    痛處固定不移,狀如錐刺,夜間加劇,或見局部青紫腫硬。多因久病入絡或外傷致瘀血內停,阻礙氣血運行,如胸痹心痛(心脈瘀阻)或癥瘕積聚(腹腔瘀結)。
  3. 痰飲證候

    • 痰濁壅塞:胸悶鈍痛,咳唾痰涎黏稠,苔膩脈滑,乃痰濁阻遏胸陽,常見於肺脹、痰濕咳嗽。
    • 水飲內停:胸脅脹痛,氣促不得平臥,或肋間飽滿,咳逆倚息,屬懸飲(胸腔積液)或支飲(水飲凌心)。
  4. 虛實寒熱辨證

    • 痛處喜按、得溫減輕者多屬虛寒;拒按、遇冷緩解者多為實熱。
    • 隱痛綿綿、勞累加重屬氣血兩虛;暴痛劇烈、脹滿拒按屬邪氣壅實(如食滯、熱結)。

二、辨疼痛部位與臟腑經絡

  1. 胸部
    主應心肺二臟。

    • 心區:胸骨後悶痛牽引左臂內側,多為心脈痹阻(胸痹);刺痛伴唇紫屬心血瘀滯。
    • 肺區:胸痛咳喘、痰中帶血,可見於肺癰(肺膿瘍)或肺熱壅盛。
  2. 上腹(脘腹)
    屬胃腑所主,亦與脾相關。

    • 脘腹冷痛、嘔吐清水為胃陽虛寒;灼痛嘈雜、口苦泛酸為胃熱陰傷。
    • 脹痛拒按、噯腐吞酸屬食滯胃脘。
  3. 兩脅
    為肝膽經絡分野。

    • 脅肋脹痛、情緒波動加重屬肝氣鬱結;刺痛夜甚或見癥塊為肝血瘀阻。
    • 右脅下劇痛、身目黃染乃肝膽濕熱(如黃疸)。
  4. 臍周
    關聯脾、大腸、小腸,亦主蟲積。

    • 臍腹冷痛、腸鳴泄瀉屬脾陽不振;絞痛陣發、吐蛔便蟲為蟲擾腸腑。
  5. 臍下小腹
    主責膀胱、子宮(女子胞)。

    • 小腹脹滿、排尿澀痛屬膀胱濕熱(淋證);冷痛拘急、經血色暗為寒凝胞宮。
  6. 少腹
    循行足厥陰肝經,兼涉腸道。

    • 少腹墜痛、控引睪丸(疝氣)屬寒滯肝脈;刺痛經閉為瘀阻沖任。

三、特殊證候辨析

  • 腹中雷鳴:腸間漉漉有聲,屬痰飲流注或脾虛水濕不化。
  • 心下痞硬:膈下痞塞按之緊張,見於傷寒結胸或痰熱互結。
  • 腹皮急脹:腹壁緊繃如鼓,需辨氣脹(氣機壅滯)與水臌(肝硬化腹水)。

中醫問胸腹之要,在於詳察病位、病性與病勢,輔以望聞切三診,方能綜參脈證,明辨標本。如《醫宗金鑑》所云:「凡診病必先問其所苦,察其所在,而後脈之以合其象。」此即問診與整體辨證結合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