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問飲食口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問診之「問飲食口味」探析
「問飲食口味」為中醫問診核心內容之一,透過探查患者飲食偏好、食量變化及味覺異常,可辨析臟腑功能盛衰、病性寒熱虛實,並預判疾病轉歸。《景岳全書》明言:「病由外感而飲食不斷者,知其邪未及臟;病因內傷而飲食變常者,須辨其味有喜惡。」此即揭示飲食反應與病位深淺、病機性質之密切關聯。
一、飲食偏嗜與病機辨證
-
寒熱屬性:
- 喜熱飲熱食者,多因中陽不足、寒邪內侵,屬寒證;若兼見脘腹冷痛、泛吐清水,更佐證脾胃虛寒。
- 嗜冷飲涼食者,常為胃陰虧耗或陽熱亢盛,屬熱證;若伴見渴喜冷飲、牙龈腫痛,則屬胃火熾盛。
-
特殊嗜異:
- 無故嗜食生米、泥土等異物,古籍稱為「嗜異症」,多因蟲積內擾或脾失運化,尤見於小兒疳積。
二、食量變化與臟腑功能
-
納呆(食欲不振):
- 食少納呆兼脘悶腹脹,屬濕困脾土;若噯腐吞酸,則為食滯胃脘。
- 厭油膩而見脅痛者,多屬肝膽濕熱,如黃疸病證。
-
消穀善饑(多食易飢):
- 雖多食而反形體消瘦,伴見口渴煩熱者,屬胃火消灼水穀之中消證;若兼多尿多飲,需考慮消渴病。
三、口味異常與病位辨別
- 口苦:多為膽熱上泛或心火炎上,常見於少陽病或失眠煩躁者。
- 口甜黏膩:屬脾濕蘊熱,《素問》稱「脾癉」,濕濁上泛所致。
- 口酸:多因肝熱犯胃或飲食積滯,若酸味刺鼻,伴脘痞噯氣,為食積化熱。
- 口咸:主腎病,虛火上炎則口咸而乾,腎陽不足則咸而清冷。
- 口淡無味:常見於脾氣虛弱或寒濕困脾,氣血生化不足所致。
四、飲食進退與預後吉凶
《內經》強調「有胃氣則生」,患者病中尚能進食,示胃氣未絕,病勢尚輕;若久病不食、食入即吐,乃胃氣衰敗之危候。如《傷寒論》載「除中證」,原不能食而突然暴食,實為陽氣外脫之假象,屬迴光返照之兆。
綜上所述,問飲食口味非僅探察症狀表象,更需結合四診參伍,以辨明病機本質。如「口乾不欲飲」提示濕阻津液不升,「口渴飲不多」則常見於瘀血內停,皆為臨床辨證之精微所在。透過飲食口味之變,可窺見人體氣血陰陽之動態平衡,實為中醫診法之獨到精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