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問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問診

問診為中醫診察疾病之重要方法,位列「四診」(望、聞、問、切)之一。其核心在於醫師透過與病患之問答對話,系統性探求疾病之起源、發展與現狀,以掌握病機,輔佐其他三診所得,進而辨證論治。

問診之源流與依據

問診之理論根基可溯至《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明言:「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強調問診需追溯發病之初與當下病狀,結合脈診以究其本。而《素問·疏五過論》更提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揭示生活起居與飲食習性對疾病之影響,此為後世問診內容之綱領。

問診之範疇與要點

問診內容涵蓋甚廣,主要可分為以下數端:

  1. 病史探詢:包括既往病史、家族遺傳疾病,以明瞭病患體質與潛在病因。
  2. 起病與病程:詳問發病時間、誘因(如外感六淫、情志內傷)、症狀演變與治療經過,以辨病勢進退。
  3. 當下主症:聚焦病患最感痛苦之症狀,如疼痛性質(脹痛、刺痛)、發作時辰(晨起或入夜加劇),此為辨證關鍵。
  4. 飲食與二便:問飲食偏好(喜溫或喜冷)、食慾狀態,及大小便之頻率、色質,可判脾胃運化與臟腑寒熱。
  5. 睡眠與情志:失眠多夢、易驚悸者,多與心肝血虛或陽亢相關;情志抑鬱或易怒,則需考量肝氣鬱結。

十問歌之綱目

明清醫家將問診精煉為「十問歌」,便於臨床掌握要領。其內容如下: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此歌訣概括外感內傷、表裡虛實之辨證要素,尤重寒熱(辨陰陽)、汗出(察衛陽)、二便(審津液代謝)等,為問診之基準。

問診與整體辨證

中醫強調「司外揣內」,問診非僅蒐集症狀,更需結合四診互參。例如:

  • 問得「口渴欲飲冷水」,若切診脈洪大、望診面赤,可佐證陽明經熱證;
  • 若「口乾但不欲飲」,伴舌苔滑膩,則可能為痰濕內阻,津液不布。

此外,問診亦重「天人相應」,如季節更迭誘發之宿疾(如冬日咳喘多屬寒飲),或地域習慣(如潮濕之地多見濕病),皆需納入辨證思維。

綜觀之,問診乃醫患互動之藝術,需醫師以嚴謹之邏輯引導,並融入中醫整體觀,方能窺見疾病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