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吹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吹乳
吹乳為中醫病名,屬乳癰證之一類,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其病因多與外感風邪或嬰兒哺乳時口氣所吹有關,導致乳汁壅滯、氣血不暢,發為腫脹疼痛,若未及時調治,恐進一步化熱成膿,轉為乳癰。
病因病機
- 外感風邪:產後或哺乳期間,婦女氣血偏虛,若熱食汗出後露乳當風,風邪乘虛侵入乳絡,與乳汁相搏,阻滯氣血而成腫痛。如《諸病源候論》所言:「熱食汗出,露乳傷風,喜發乳腫,名吹乳。」
- 兒飲口氣所吹:嬰兒吮乳時,若口腔氣息不淨或哺乳姿勢不當,其氣逆衝乳竅,致使乳汁排出不暢,壅積成塊,此即《校註婦人大全良方》所載「產後吹乳」之因。
臨床分類
吹乳可分為「內吹」與「外吹」兩類:
- 外吹:多因外感風熱或風寒之邪,客於乳絡,症見乳房脹痛、局部紅腫,或伴惡寒發熱。
- 內吹:常由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或胃熱上衝所致,症見乳房結塊、脹痛拒按,甚則脈絡瘀阻而化熱釀膿。
治法方藥
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結為主,兼以通絡下乳。
- 內治:
- 初起風熱壅滯者,可用栝樓散(栝樓、當歸、甘草等)疏肝清熱、通乳散結。
- 若兼胃熱熾盛,加黃連、石膏以瀉火;氣滯明顯者,佐以青皮、柴胡疏肝理氣。
- 外治:
- 局部可敷南星末以散結消腫,或鮮蒲公英搗爛外敷,清熱解毒。
- 配合按摩手法揉散結塊,導引氣血流通,如《婦人大全良方》所提「以手揉散之」。
鑑別要點
吹乳與乳癰(急性乳腺炎)早期證候相似,然吹乳多以風邪或氣滯為先,病勢較輕;若未及時消散,熱毒蘊結,則轉為乳癰,可見焮紅灼痛、膿成波動。
此證貴在早治,防其傳變,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靈活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