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翁壽承>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清代醫家翁壽承(一名壽純,名介壽,號南軒),乃江蘇吳縣人士,曾任縣醫學訓科一職。其醫術造詣深厚,尤擅五行理論與情志致病之研究,所撰《五行相勝解》一書,以日常生活之情志變化,闡釋中醫典籍所述「七情制勝」之理。該著作部分內容收錄於《吳醫匯講》之中,為清代重要醫論彙編。

五行相勝與情志調和
翁氏於《五行相勝解》中,系統性結合五行生剋與情志互動關係。依據《黃帝內經》「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等理論,進一步闡明情志相勝之機轉。如木(肝)主怒,金(肺)主悲,五行中金剋木,故悲能制怒;火(心)主喜,水(腎)主恐,水剋火,故恐能抑喜。翁氏以實例佐證此理,強調情志失衡為內傷致病之關鍵,而相勝法則可應用於情志調攝。

七情致病機理之發揮
翁壽承承襲《內經》「百病生於氣」之說,深化七情過極導致氣機紊亂之論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其指出,情志致病非僅限於單一臟腑,更可通過五行乘侮波及他臟。如過思傷脾(土),土虛則木乘,繼發肝鬱;或土不生金,致肺氣不足。此類闡釋凸顯翁氏對臟腑相關性及疾病傳變之深刻理解。

臨證思維與吳門醫派特色
翁氏身處吳中地區,其學說反映清代吳醫重視理論與臨床結合之特色。《吳醫匯講》收錄其文,顯示彼時醫家對情志調治之關注。翁壽承之論述不僅延續朱丹溪「鬱證」學說,亦融合張景岳「情志三郁」之辨,主張疏肝解鬱當配合五行制化,如以「怒勝思」解土鬱,體現中醫「以情勝情」之獨特療法。

綜觀翁壽承之學術貢獻,其以五行為綱,情志為目,深化中醫心理調攝理論,為清代情志病機研究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