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烏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烏風

烏風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世醫得效方》卷十六。其病機以肝經實熱為主,臨床特徵為眼部癢痛、頭部不暈,然視力漸趨昏暗,似有物遮蔽,雖無明顯翳膜障礙,卻時有眼前生花之象。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情志鬱結,肝氣失疏,久鬱化火;或過食辛辣燥熱之物,釀生內熱,致使肝經火邪上熾,攻目為患。肝開竅於目,肝熱上擾清竅,灼傷目絡,故見癢痛昏矇之候。

臨床表現

  1. 視覺異常:初起視物如隔薄霧,逐步昏黯,甚者若黑雲遮睛,然檢視睛珠並無翳障。
  2. 眼部症狀:睛珠癢痛交作,時有火光飛花之幻覺,然無頭旋目痛之劇。
  3. 病勢特點:病程較緩,與綠風內障初期相似,然綠風多伴頭痛嘔逆,烏風則頭不旋暈,可資鑑別。

治法方藥
治宜清瀉肝經實熱,方選《世醫得效方》之瀉肝散(參考組成:黃芩、梔子、大黃、赤芍、車前子等),隨證加減。若兼陰虛火旺,可佐滋陰降火之品,如知柏地黃丸化裁;若肝鬱化火明顯,則配柴胡、夏枯草以疏肝瀉熱。

典籍補充
《秘傳眼科龍木論》稱「烏風內障」,言其「瞳子端然不開,微小如針,視物蒙蒙」,強調肝膽風熱夾痰上擾之病機。後世醫家亦指出,此證久不治恐轉為青盲,故早期辨證尤重肝熱之清瀉。

(註:本文所述方藥須由中醫師辨證使用,非自行診療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