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吹花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吹花癬
吹花癬,又稱桃花癬,為中醫皮膚病症名,首載於明代《瘍科選粹》卷六。此症好發於顏面,屬糠疹一類,多見於春季,以婦女患者為多。其名「吹花」「桃花」,皆喻其發病與風熱襲表、春令風邪外擾相關,狀若花瓣附著肌膚,色淡紅或白,伴細薄鱗屑,時有輕癢。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吹花癬多因肺胃風熱鬱於肌腠,或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春屬木,主風,風邪挾熱上攻頭面,與內在濕熱相搏,發為癬疹。婦女以血為本,若陰血不足,風燥乘虛外襲,更易誘發。
臨床表現
- 皮損特徵:面頰、額部見圓形或橢圓形淡紅斑,邊緣略隆起,表面覆蓋細小糠秕狀鱗屑,撫之微糙。
- 病程特點:多發於春季,隨氣候轉暖而加重,入夏後或自行緩解,然易反覆發作。
治療方藥
外治以清熱祛風、潤燥止癢為主:
- 三黃洗劑:黃連、黃芩、黃柏煎湯外洗,取其苦寒清熱解毒之效。
- 消風玉榮散:疏風涼血,潤燥化濕,可研末調敷或油調塗搽。
內治需辨證施藥:
- 風熱證:宜疏風清熱,方用消風散加減(荊芥、防風、蟬蛻等)。
- 血虛風燥證:當養血潤燥,選當歸飲子(當歸、生地、白芍等)化裁。
此症與現代醫學「單純糠疹」或「脂溢性皮炎」部分表現相似,然中醫治療重整體調理,結合四時氣候與體質差異,標本兼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