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烏風障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烏風障症
病名源流
烏風障症,亦稱「烏風內障」,首見於明代眼科專著《審視瑤函》。其名源自症狀特徵——患眼瞳神區域呈現灰暗或烏黑色澤,並伴隨視覺障礙。此症屬中醫「五風內障」之一(含青風、綠風、黃風、烏風、黑風),與肝腎功能失調、氣血瘀滯密切相關,病程常呈漸進性發展。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烏風障症之成因多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
-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久而化火,上灼目絡,玄府閉塞。
- 肝腎陰虛:陰精虧耗,虛火上炎,神水(房水)瘀阻,瞳神失養。
- 痰瘀互結:脾虛濕聚成痰,或外傷導致血瘀,痰瘀阻滯目中脈絡。
臨床表現
- 視覺異常:視物昏朦,如隔雲霧,或見虹視(觀燈有彩暈)。
- 瞳神變色:瞳孔區域呈現灰黑或濁暗色,形圓而大,展縮不靈。
- 伴隨症狀:頭目脹痛、胸脅悶脹,舌質暗紅或見瘀斑,脈弦澀或細數。
證型辨析
-
肝鬱化火證
- 特徵:目脹頭痛、急躁易怒、口苦咽乾。
- 治法:清肝瀉火,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
肝腎陰虛證
- 特徵:眼乾澀、腰膝酸軟、耳鳴。
- 治法:滋補肝腎,方選「明目地黃丸」合「石決明散」。
-
痰瘀阻絡證
- 特徵:視物扭曲、舌苔厚膩。
- 治法:化痰通絡,宜「血府逐瘀湯」配合「溫膽湯」化裁。
古籍論述
《審視瑤函》指出:「烏風障症,瞳色昏濁如暮鴉之翅」,並強調「肝氣上衝,絡脈瘀痹」為主要病機。清代《目經大成》進一步補充,認為此症「虛實夾雜」,治療需標本兼顧,攻補並施。
治療原則
以「開鬱通絡、調和肝腎」為大法,結合針灸(取睛明、太衝、三陰交等穴)以疏通目系氣血。外治法則可輔以中藥薰洗或點眼法(如黃連膏),惟具體用藥須依個體證型辨證而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