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烏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烏癩

烏癩為中醫癩病(麻風病)之一種,屬於風毒蟲癘侵襲肌膚經絡所致。《諸病源候論》卷二述其病因乃「惡風及犯觸忌害所得」,臨床特徵以皮膚色黑、感覺異常及經絡痹阻為主。《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四進一步闡明其證候,謂其初起「皮毛變黑」,漸見皮膚瘙癢如蟲行,或眼前視物昏矇如垂絲,伴心神不寧、言語錯亂。

症狀辨析
此病之發,多先見表皮色澤晦暗,或現赤黑癮疹,形如桃李,觸之堅硬。患者手足頑麻,針刺不痛,足底痛頑難履地,此乃風毒深伏、氣血痹滯之象。《聖惠方》另載其特殊徵象:進食時口唇開闔異常,發聲如鳴,且周身瘡痛時作,兩肘拘急如繩縛。此類症狀與「蟲毒蝕絡」及「風邪夾濕」之病機相關,屬中醫「惡瘡」「風痹」範疇。

治法用藥
中醫治烏癩首重祛風解毒、殺蟲通絡。內服方如:

  1. 蝟皮丸:以刺蝟皮為主藥,取其走竄之性驅風透毒,佐以活血散結之品,攻逐經絡穢濁。
  2. 苦參酒:苦參苦寒燥濕,解熱毒、殺癘蟲,酒行藥勢以達病所。
  3. 硫黃散:硫黃性熱,外用內服皆可袪風殺蟲,《本草綱目》載其「除黑癩瘡瘍」。

外治法則用大黑神膏敷貼患處,此方多含烏頭、巴豆等辛烈之品,藉其開泄之力透毒外出,然須避開健康肌膚以防刺激。

病機探微
烏癩之色黑,中醫歸因於「腎風」或「血瘀化毒」。肝腎虛衰則風邪內侵,血絡瘀阻則膚失濡養,久而濁毒凝滯,皮肉黧黑。其「言語無定」「心常驚恐」等神志症狀,則與風痰上擾神明、肝風內動相關,類似「癘風入腦」之變證。

此病記載早見於隋唐醫籍,宋以後方藥漸備,皆重視「蟲」「風」「毒」三者交結為患,故治法側重蟲藥與毒藥配伍,如斑蝥、蜈蚣等,然須嚴控劑量,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