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烏輪赤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烏輪赤暈

證名
烏輪赤暈,為中醫眼科常見證候之一,首見於《銀海精微》,其描述為眼睛周圍出現暗赤色暈環,伴隨刺痛、浮腫等症狀,主要由肝經熱盛所致。此證與「抱輪紅」相似,均屬肝熱上攻於目之病機,然烏輪赤暈更強調暈環色澤暗赤,且多兼見浮腫,臨床須細辨。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經氣血之盛衰及熱邪上擾,直接影響目睛健康。烏輪赤暈之成因多為:

  1. 肝火上炎:情志鬱結,久而化火,或過食辛熱之品,致肝火熾盛,循經上攻目絡。
  2. 肝經鬱熱:氣機不暢,熱鬱肝經,血行受阻,瘀熱結於眼周,形成赤暈。
  3. 外感風熱:兼感風熱邪氣,與內熱相搏,加重目赤腫痛之象。

臨床表現

  • 眼部特徵:眼周呈現暗紅色暈環,輕者局限於黑睛周圍,重者可蔓延至白睛,局部浮腫、按之疼痛。
  • 自覺症狀:目睛刺痛、灼熱感,或伴羞明流淚、視物模糊。
  • 全身兼症:或見頭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等肝熱之象。

辨證要點

  1. 辨色澤:烏輪赤暈之色暗赤,有別於單純實火之鮮紅,多夾瘀滯。
  2. 辨腫痛:浮腫為濕熱蘊結之徵,刺痛屬熱灼絡脈之候。
  3. 辨病位:病位在肝,然若兼見白睛紅赤,需考慮肺肝同病。

治法與方藥
治宜清肝瀉熱、涼血退赤,主方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 基礎方: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火;澤瀉、車前子利濕瀉熱;當歸、生地滋陰養血以防苦燥傷陰。
  • 加減法
    • 若浮腫甚,加赤芍、丹皮涼血散瘀。
    • 刺痛明顯,加菊花、夏枯草清肝明目。
    • 兼風熱者,酌加防風、薄荷疏風散邪。

相關名詞辨析

  • 抱輪紅:指環繞黑睛周圍之紅赤,範圍較窄,多屬肝肺熱盛,與烏輪赤暈之暗赤浮腫略有差異。(詳見「抱輪紅」條)

古籍佐證
除《銀海精微》外,《審視瑤函》亦提及:「赤暈侵睛,肝熱之極」,強調肝熱為病本,可佐證烏輪赤暈之論治。